赵氏祠堂:洗尽铅华 遗风犹存

    中华赵氏网 2012/5/7 14:59:24 赵氏家族


祠堂,最早出现在汉代,是生活在一个或几个村落一个姓的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一般分为宗祠和家祠。天子、诸侯的祖庙为宗庙,士大夫以下的称家庙,即后世的祠堂。明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后,建祠堂便在全国各地广泛兴起。各强族望姓纷纷建庙立祠,成为时尚。

  位于郓城县双桥乡欢口赵庄村的赵氏祠堂,历经两个世纪的风雨,愈渐沧桑,成为古代祠堂的标志性建筑。  

  赵氏,曾是我国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的大姓。赵氏先人由晋迁鲁已有600余年。这座赵氏祠堂建于1833年,占地1200平方米,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记者来到欢口赵庄村,只见祠堂四周高墙环绕,前有双狮守护。石狮后面是青石门枕,高门坎,朱漆大门,门口上书“赵氏祠堂”四个大字。楼檐下装有古式壁画,古建大门层层台阶,步步登高。进入门口,三杆刻有四百余位捐款修庙人人名的石碑竖立在门楼下,这充分显示了赵氏成员对本族的热爱和敬仰,也是本族成员团结和谐、齐心协力的见证。

  祠堂院内松柏葱笼,巴蕉树四季长青,春季院内鸟语花香,优雅洁净。走进大院,记者首先看到的是院中央的赵氏祠堂家庙大殿,大殿底基高于地面一米多,五层台阶,面积60平方米,墙面全部是由青石、古砖砌成,木质梁林,八砖登顶,上盖有古瓦,庙脊有方天化戟,胡芦宝顶,两边五脊六兽,极为壮观。殿前两根红色大木柱巍然挺立,殿门口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祠蒸尝”四个大字,代表家族后人一年四季不忘祖先的忠孝思想。大殿的古式门窗古香古色,极为罕见。门口内上方悬扁一块上书“大理寺评事”,此乃明“嘉靖”年间进士,官及四品,显示赵氏家族的荣耀和功名。

  欢口赵庄村的老人向记者介绍:“在殿内摆放赵氏家族各支前八代先人的牌位。赵氏家族共有六支,三支亲兄弟(济宁梁山赵坝、郓城欢口、肖厅),两支叔弟(赵营、赵庄),一支堂侄(济宁梁山小安山),另外还有一支叔弟,没入牌位(济宁梁山西邓庄),这些牌位充分显示了赵氏家族的源远流长,人丁兴旺。”

  大殿东侧是赵氏祖碑,记载着赵姓迁民的有关内容和各支家谱图。碑高四米,盖有亭子,亭子由青石雕刻而成,大方美观。大殿西侧与东侧对称,同样有一个亭子,亭内立有大明进士大理寺评事赵鲲的碑。赵鲲位居四品,是赵氏家族的骄傲。赵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材辈出,近期不计,仅封建社会就有知县七名。

  在家庙大门西侧有一个角门,门口上方写着赵氏家族的谱号“敦后堂”。赵氏家族的成员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四省十多个县,家族所辖人口12000多人,“敦后堂”这三个字代表着赵氏家族的血缘关系。每年的正月初六,庙内热闹非凡,本族各支成员从四面八方齐聚这里,认祖归宗,叩拜先人,场面非常壮观。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