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韦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被愚弄的韩信后代改姓韦后裔 已阅:2823 / 回复:0(楼主)

韦姓是勇敢尚武的代表姓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与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韦氏自古多英才,在韦氏族的发展史上有一大批杰出人物相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不仅称道于当时,还光大了韦氏族的家声。现在新的全国百家姓排位中,韦姓排在第65位(韦氏非常争气,人口有进步),韩姓排在第25位(韩氏历朝以来排名变化不大)。柳州网友韦振华别有用心宣扬韩信后代改姓韦的臆想,他更是在红豆社区开设“韩信之后代”的博客,力挺“韩韦”说(即取韩一半,改姓韦),成为“韩信后裔”热的代表人,各种“韩信韦”证据均入集博客,甚至不惜措辞尖烈应对异声,以证实广西、广东乃至中原几乎全部韦姓都是“韩信后裔”,各种相关帖吧、博客、QQ个人空间争将转载,形成了“韩信韦”风。私自修谱本无可厚非,他人不得干涉,但凡事总有个度,他的作法明显超过这个度。韦振华拿到网上到处乱发表,不是为了交流,征求意见,联络族亲,而是明显有很大野心!韦振华在红豆论坛、天涯论坛、新浪博客、央视网博客、广西姓氏网等,还有他的“托”阿香姐姐新浪博客、阿香姐姐网易日志、QQ个人空间等都转载相同博客文章内容,强奸人意,灌输韩信后代臆想,自己还主动投入韩氏宗亲网站。韦振华他居心不良,篡改历史,引发韦氏内乱!靠造假出名可出的是恶名,非常不道德!善良的人们绝不能以善意看待,不干涉过问,任其胡作非为,要拨乱反正了!大家可以细细研读相关“韩信韦”文章,发现史料并无确凿记录证实“韩信儿子逃难广西,取韩一半改姓韦”的传说。广西民族大学韦光汉、覃高积教授曾在《广西地方志》2007年第01期发表《被愚弄的韩信后裔》一文,后遭强烈攻击,我们也从民大毕业,也斗胆祈以此篇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
  
  一、韦振华提出韩信有后代的说法没有可信服的依据。他和《辞源》一样根据直到明朝末期才出现的《樵书》小说提出韩韦说法,而韩何的说法在元朝早就出现了!现在何姓来源里就有说起源于韩信的,广西广东贵州等地何氏有说是韩信后代的,还可以查到湖北蕲阳等地何氏族谱记载有:韩惠王生韩王(安),安生二子:韩成、韩允;韩允四世孙韩信。汉初,韩信功高震主,刘邦先夺兵权,黜为淮阴侯。吕后又与萧何定计,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灭三族。韩信之子韩庶幸免于难,逃到庐江,因为手掌中有“何”字纹,遂更名改姓为“何修”。宋朝李光的那首诗指的应该是韩信等内容。湖北蕲阳何氏认为韩改何是始于淮阴侯韩信之孙何成。湖北蕲春县狮子镇何氏宗祠在两千多年后发现远祖淮阴侯的牌位,在当地堆金庙内有韩信镏金盔甲塑像,当地姓韩改何的说法是萧何易子存孤,萧何用自己小儿子替换韩信幼子伏法,保存韩信遗孤,延续韩氏子嗣,据说也受赵氏孤儿的影响,这也让韩韦说法无地自容了!明明在后面了也不必与别人争了吧。况且后面还有别的姓氏在追赶,说自己是韩信后代!例如现在分布于河池东兰、南丹等地的牙姓,族谱里也说是韩信后代。牙氏宗支图里编有:不唱前王并后汉,且唱宗支河南省。河南始住南阳府,始祖居住阳县城。始因宗族有韩姓,辅佐汉王掌如平。韩信功勋本是大,霸王跌统为他们。只因韩信三二卒,恐怕汉王冤仇深等内容。现在牙氏都用南阳堂,牙氏认为韩信是其祖宗应该受附汉意识的影响!主要是历代封建皇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强迫同化政策的结果。在当时以汉族为正统的社会里,对少数民族有偏见,对待少数民族不平等,壮族土官和百姓在政治上受限制,精神上受压抑。为了摆脱这种卑微的地位,为了获取某些平等的地位和心理,在他们看来,托裔炎黄华胄,冒充汉人,伪称名门将相之后,将是一条出路,也提高自己的地位,与汉族平等化。这也是“汉人后裔意识”形成的原因,导致族谱伪托假造先祖为名人的情况十分严重。在这里也希望河池都安九渡、高岭等地的一些韦氏子孙不要再认为是韩信后代,都安九渡前辈韦显敖公在清朝咸丰年间编的韩韦族谱认为韩信是祖宗,这也是受明朝末期《樵书》小说的影响,心苦的附汉意识罢了!特别提醒认为韩韦始祖在河池宜州都街的韦天贡墓,其实是东兰世袭土司韦富饶公的儿子韦万章公的墓,近代因此讹传韩改韦的人太多!应该清醒了!

作者:光荣韦氏 (2014/3/10 9:09:19)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韦氏论坛  执行时间:6,460.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