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虞氏之“淳化阁帖”
- 中华虞氏网 2011年6月22日 虞志军
淳化,宋太宗赵灵年号;阁,宋太宗藏书之阁;太宗以年号名阁,因称淳化阁。帖、名人书法之拓本。宋太宗集宋以前帝王、名臣、法家之法帖藏于淳化阁,故称淳化阁帖。
宋太宗曾将这部淳化阁帖刻在枣木板上,然后以拓本赐给王府亲族及文武大臣,盖取古帝王之待功臣锡土地、锡弓矢之意。迄宋太宗淳化壬辰三年(公元992年)夏历十一月四日,始将所集历代之法帖摹勒上石,至淳化甲午五年(公元994年),历时三载方始完成。又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王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将法帖编为十卷。都有标题,标明书者姓名。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法,第二、第三、第四叁卷为历代名臣的字迹,第五卷是古代名家的墨迹,第六、第七、第八叁卷系东晋大书家王羲之的笔迹,第九,第十两卷是东晋书家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的手迹。珍贵的淳化阁帖,现在在我国仅保存了二套半,两套在西安,半套则为我们甓桥虞氏所保存。
甓桥虞氏之有淳化阁帖,缘因甓桥虞氏始迁祖虞维,字敦素,于南宋绍兴时由丹徒黄沂坝迁来甓桥卜居,甓桥始有虞氏。敦素于宋授宣议郎之职。娶宋赵氏郡王之女郡主为妻。郡主能文能诗,尤工书法,有钟王笔意。王府内外把她比作东晋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书法家卫铄。赵郡王府亦曾获赐淳化阁帖。赵郡王获帖后,原藏于内库,很少外传,但郡主深得乃父心爱,视为掌上明珠,故得常入内库欣赏。郡主本爱书法,看到这付阁帖自然十分欣喜,于是征得她父亲同意,将法帖移诸她的书室,朝夕观摩摹临。到她出嫁时,她父亲知爱女平时对法帖爱不释手,便把这件珍品作为妆奁,随郡主来归虞氏。故我甓桥虞氏有此阁帖。
由于世事沧桑,到明朝时天下所藏淳化阁帖原拓本,大都损残佚亡,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乙卯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八月九日由肃王府通令将全国残存的淳化阁帖拓本送京会核审阅,重新摹刻上石。当时我虞氏珍藏的拓本,犹保存完整。虞氏当即通过烈祖至交明臣温如玉将所存拓本呈送肃王府,经肃王审定依此拓本勒刻于石。所刻之本称“肃藩本”或称“肃府本”,简称“肃本”。此即我甓桥虞氏现所保存之淳化阁帖石刻。
帖勒石后,保存虽易,但历代子孙仍以“族中宝”视之。迨至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军起,由于战事频临,虞氏族人为确保“族宝”,众议选族中望户每户善事分管两块,但在太平天国失败后,虞氏族人能安然返里者十不四五,为此石刻亦遭损失,十去其一。现存的计一百一十八块,其中完整的四十七块,破损的七十一块。其中梁武帝、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张旭等大书法家的手迹,仍一一可睹。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左右,虞氏子孙发起刊印阁帖出售,售价每套五元。当时闻讯来购者时不乏人,颇极一时之盛。此讯传及上海,为商务印书馆得悉,曾派员专程来甓桥愿出重价洽购全付石刻,虞氏子孙认为此系我国古代珍品,族中之宝,存之不易,未予同意而作罢。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为永保淳化阁帖石刻,族人倡仪将所存的淳化阁帖石刻镶于虞氏宗祠“庆远堂”的一间平房墙上,藉以永存。石分六层并列于三面壁上。由封山先祖为阁帖写了一篇《淳化阁法帖记》的序文,也勒石刻予该阁帖之首。惟此石刻终因残缺不全,又未经专家鉴定整理,所以它的排划次序,可能已有错乱。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我虞氏宗祠虽大部遭到日寇焚毁,惟此平房幸免于难,故淳化阁帖石刻也得以幸存。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淳化阁帖又几因“破四旧”而遭破坏,幸赖外祖父将石刻粉上石灰,把平房堆满杂物,从此闲人不得入内,方使这一珍品又得保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对祖国古代文物极为重视,甓桥虞氏所藏这套淳化阁帖石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市,镇两级政府及文化机构妥为保管。由于虞氏宗祠房屋已收为国有,这套阁帖石刻仍保留在原房屋内。原位于甓桥房管所内,1981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方将房中杂物清理出屋,同时把所粉石灰全部洗刷干净,从此历经沧桑的阁帖碑刻又得重见天日。
淳化阁帖石刻从此由甓桥文化站保管,经常开放供人观摩欣赏。前来观赏者终年络绎不绝。当人们站在这套存之不易的淳化阁帖之前,看到历代书法名家各具一格的高超艺术,莫不惊叹。
分享按钮>>新加坡林氏宗亲到南安内厝祭祖
>>对滇西晏氏与文山广南晏氏同属同一分支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