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氏渊源(三)

    中华虞氏网 2012年9月19日 万家姓


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舜帝有虞氏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远古舜帝还有一个称号,叫作有虞氏,所以舜帝又被称为虞舜,就是虞氏族人的始祖。舜帝姓姚,名重华,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据史籍《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三十九年。舜,相传为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尧之后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当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故虞舜就是虞氏的得姓始祖。大禹治水有功,于是舜帝在年老时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大禹后来又将把舜帝的儿子封在虞,并且建立了虞国。这在史籍《左传·注》中说明:“虞国,在河东郡大阳县”,就是今山西省平陆县圣人涧一带地区,如今,虞国故都城已经被淹没在三门峡水库中。虞国君主的后裔子孙,多以国名“虞”作为自己的姓氏,称虞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wú(ㄨˊ),今读Yú(ㄩˊ)亦可。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上古地理方位虞渊,属于以宗教信仰为氏。虞渊,是古人最最崇敬的地方,专指正西方的某一点,也就是太阳落下地平线的那个地方,并没有具体的地理位置。在史籍《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日至于虞渊,是为高舂。捍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古人认为,太阳之落山,犹如生命之息灭,人逝有灵,因此,虞渊就是灵魂转生的神圣地方。转世再生,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因此,太阳落山的黄昏时节出生的孩子,就被视作某一灵魂转生者,被称作虞渊氏,其后代因以为姓氏,省称虞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wú(ㄨˊ),今读Yú(ㄩˊ)亦可。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仲雍庶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封仲雍的庶孙于虞(今河南安阳),建立了虞国,为侯爵,称虞仲。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周武王克殷……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诡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虞国君主虞公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大开国门借道给南下伐虢国的晋国军队,还帮助晋国军队攻虢国。而晋军在灭了虢国后,在回师途中顺手灭了虞国,取回了宝马珍玉,留下了千古成语“唇亡齿寒”、“假道灭虢”。虞国被灭后,虞国的人民遂以国名为姓氏,称虞氏,以念亡国之痛,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Yú(ㄩ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周时期古矢国,属于以居地或国名为氏。矢国,是商王朝时期即已经建立的古老诸侯国,因支持周武王伐纣,故而在西周初期仍被封为诸侯国。西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待考),矢国一度强大,成为关中西部地区最活跃的诸侯之一,曾灭了相邻的弓鱼国,侵略散国,占据了渭水以北的大片肥沃土地(今陕西宝鸡陇县、武功)。后在周王朝的干预下,矢国割田地赔偿散国。这在著名的“矢人盘”(散氏盘)中的铭文上有明确记载。周孝王姬辟方执政时期(公元前953~前934年待考),封帝颛顼的后裔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清水),使复嬴氏祀,正式建立秦国,此后号称秦嬴、秦非子。后秦国向东南发展,侵占了矢国的重镇汧邑(今陕西宝鸡陇县、千阳),矢国争不过强秦,在其压迫下被迫迁徙于虞地,即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被史书称为山西虞国,实际上还是矢国,其后不久即为秦国所灭。矢国灭亡的具体时间无可考据,但是按史书的记载,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姬宫湦六年(秦襄公嬴开二年,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国都于汧邑,故矢国之地已经成为秦非子(秦嬴)后代的重要发祥地,说明矢国灭亡于周幽王十一年以前。矢国被灭亡后,国君王族后裔子孙及国人成为秦国之民,其中多有以故国居地为姓氏者,称虞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今读Yú(ㄩ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本书按:弓鱼国,其国名之名字在笔者现有的计算机汉字集库中没有,即左为“弓”偏旁,右边为“鱼”,这里只好写作[弓鱼]国,甚歉。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兄泰伯所建虞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虞国,即春秋时代曾争霸中原的吴国,两周时期虞、吴为同一个字。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当年的吴国一直就称作“虞国”,称“吴国”,是战国末期史学家们的事。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在经过多年准备后,一举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亡国后,有吴国王族子孙及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虞氏,战国末期多改为吴氏,但仍有矜持虞氏不变者,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Yú(ㄩ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虞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虞衡,亦称虞官,史西周初期由周召公设置的一种官职,就是负责掌管山林大泽(湖)中各种材质的官吏,诸如林木药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美玉矿产……等等,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职如今天的林业部与国土资源部部长。在典籍《易经·屯卦》中记载:“卽鹿无虞。谓虞官。”在典籍《周礼·天官·大宰》中也记载:“虞衡,作山泽之材。掌山泽者谓之虞。” 在虞衡、虞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虞衡氏、虞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虞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今读Yú(ㄩˊ)亦可。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虞佳氏,满语为Y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鄂克敦城(今吉林敦化敖东城)、裕发(今吉林辉南)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冠回汉姓为虞氏,读音作Yú(ㄩˊ)。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瑶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得姓始祖:虞舜。

二、各支始祖:
虞克文:先世会稽西虞人,五代后周时以侍御史谪令吴宁,闻桥墩兵变,耻仕宋,乃隐居邑之永宁乡水下村。是为东阳永宁虞氏始祖。
虞维(虞世南19世孙):宋绍兴由丹徒迁至甓溪,是为甓溪(今江苏溧阳别桥)始祖。
虞一龙:元大德间自义乌华溪迁东阳双泉,未几复转迁至莲溪。是为莲溪虞氏始祖。
虞荐发(虞世南22世孙):南宋末自晋陵城南迁无锡西溪。是为无锡虞氏始祖。
虞元吉:北宋时由东阳造福乌华溪。是为华溪虞氏始祖。
虞 皎、虞 恺:唐末自余姚双雁迁诸暨渔村,越八世,裔孙恺开派宜仁村。是为暨阳虞氏始祖。
虞睿良:明初人,其后自镇海札马洋迁邑之灵岩布陈岭下。是为灵岩虞氏始祖。
虞睿才:明洪武二十四年受命由浙江昌国卫之金藏迁镇海札马。是为燕翼堂虞氏始祖。


分享按钮>>虞氏渊源(三)
>>两晋至隋唐时期的会稽余姚虞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