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隗氏文化研讨暨《隗氏家族》出版座谈会召开

    中华隗氏网 2012年12月3日 华夏经纬网


华夏经纬网8月15日讯:北京房山隗氏文化研讨暨《隗氏家族》出版座谈会8月13日在房山区浦洼乡芦子水村召开。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房山区政府和区文联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北京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于志海主持。

 

京西隗氏文化研讨暨《隗氏家族》出版座谈会


  北京房山隗氏文化研讨暨《隗氏家族》出版座谈会是由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房山区文化委员会、房山区文联主办,浦洼乡党委政府、隗氏文化联谊会及芦子水村党支部、村委会承办。研讨座谈会之前。参会人员分别观摩了东村和芦子水村具有当地特色的山梆子剧团文艺演出,并对芦子水村进行了实地走访,采集当地民俗民风。与此同时,调研组一行还参观了芦子水村隗氏文化基地。

 

北京民协领导参观隗氏文化基地


据介绍,隗姓在中国是小姓,人口极少,在宋朝百家姓中排列274位,北京市共有隗姓人口1万3千多人,仅房山就有近1万隗氏人口。隗姓先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大槐树迁徙到芦子水世代繁衍,北京地区至今流传着“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因此,房山区浦洼乡芦子水就成为了北方地区隗姓族人寻根问祖必追寻考证之地。
在研讨座谈会上,中国民协顾问、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铁梁,房山区文联主席史长义,北京民协副主席刘一达,北京市文化活动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石振怀,隗氏文化联谊会主任兼秘书长隗合显等分别就隗氏文化起源与发展、京西隗氏家族演变史及重大事件,以及姓氏文化在传统中华文化中的作用等进行了研讨交流。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铁梁讲话


中国民协顾问、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铁梁在会上强调指出,家族文化在中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文化现象,而姓氏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隗氏家族》这三本书通过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隗氏家族的形成与发展,也发掘出了许多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这对弘扬乡土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离不开家乡和故土,人无论到了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归属地,但是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与变迁,现在农村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到城市务工,我们许多的村落尤其是一些有着古老文化历史的村落正在逐渐消失。如何让我们的村落复兴,就是要通过家族文化的复兴来促进实现社会中村落的存在,保护我们的村落不会消失。因此,保卫村落,保卫家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去探索、去努力的责任。(记者 高杨)
 

 


分享按钮>>隗氏家谱文献
>>隗氏祖茔重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