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网新闻】访北影党委书记侯光明
- 中华侯氏网 2013年11月21日 中国记协网
赓续中国电影诗性气质——访北影党委书记侯光明
2013年10月03日 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走过第三季度,中国电影的表现十分亮眼。
然而,电影大国并不等同于电影强国。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原创性始终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需要全行业的探索实践,更需要学术上的建构。在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今天,研究机构和高校该如何作为?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
记者:高校在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历程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侯光明:我认为,实现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与繁荣,完成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必须加强“软件”建设。只有加快提高国产电影质量,促进优秀作品的社会诉求与市场回应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目前,中国电影的发展正进入一个从理论建设、人才培育、创作理念和评奖机制都亟须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只有突破这一关键,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强国建设。而在今天,北京电影学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育新型电影人才、引领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完善中国电影文化建构的重任。我们应该继承既有的“学院派”优良传统,通过孕育“新学院派”电影精神,全方位提振中国电影的创作、制作能力,充分发挥电影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
记者:您强调“学院派”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着重强调“学院派”对建构电影文化的作用?
侯光明:“学院派”即是以电影理论为先导,进行高度凝练的艺术创作,并以此为契机,传承学院的基本育人理念。中国电影“学院派”建立的基础,是1950年北京电影学院的建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以北京电影学院影人为核心的中国电影学院派由此孕生:
白景晟、张暖忻等北京电影学院教师以《丢掉戏剧拐杖》、《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等论文在理论上完成了后“文革”时期的电影美学建构,宣告了第四代电影艺术创作的蜂起。以《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湘女萧萧》等为代表的电影作品标志着“学院派”风格真正登上创作的舞台。黄健中、杨延晋、谢飞、郑洞天、张暖忻等后来被称为第四代导演的共同特征,便是在“文革”前期、中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79 年之后开始独立执导影片,以纪实风格形成对“文革”电影阴影和传统“高、大、全”模式的反拨,或者以史诗式叙事反映家国变迁进程。
第五代导演以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为开山,包括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札撒》和《盗马贼》、李少红的《血色清晨》、宁瀛的《找乐》等作品,以比第四代导演更新锐的历史视角、更写意的美学风格、更宏大的叙事角度和更深刻的文化反思,赢得了世界影坛的瞩目。他们与香港的“新浪潮”、台湾的“新电影”遥相呼应,形成两岸三地不约而同的电影革新运动。在他们身后,是年轻的第六代“学院派”代表人物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 经由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积累,一代代影人薪火相传、教学相长,赓续着中国电影的诗性气质,使“学院派”创作风格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灵魂、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记者:回顾“学院派”的成长脉络,促使其生生不息的根源在哪里?对于今天又有什么启示?
侯光明:我想,“学院派”的核心精神是坚持电影的艺术性,但这不代表排斥商业性。尤其在今天,我们更不能将电影艺术的探索束之所谓“权威”或“学院”的高阁而固步自封。今年上半年,有两位青年新锐导演的国产中小成本影片颇为引人关注:一是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二是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我很自豪的是,这两位导演均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她们用创作实践促成了艺术与商业的融合。
我们传承和发展“新学院派”要从人才培育、理论研究、电影创作和评奖机制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电影职业通才和电影精英人才的培育,为中国电影创作生产和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还要与时俱进,注重将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宣传意识形态主流阵地等进行研究。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学院派”影人须继续坚持为大众而创作,着重展现民族历史和人性真善美,在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电影发展规律的创作思路中,展示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与气派。最后,通过学院奖引领电影的创作导向。从世界范围来看,学院奖一般由行业协会或者电影专业院校主办,是代表学院派艺术导向的评奖机制,其精神内核为“权威”和“学术”,尊重电影作为艺术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多个电影大国和电影强国均将这作为电影艺术的最高奖项,如美国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日本电影学院奖等。我想,中国的电影学院奖应当表彰和扶持体现家国民族情怀,具有高度文化含量、独特美学价值、新颖艺术成就,积极回应市场的艺术影片。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鲍氏网新闻】安顺市委陈好理就鲍家屯申遗给鲍世行教授的信
>>【侯氏名人楷模】英烈校友侯绍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