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氏文化古迹】敦煌索氏家族研究(一)
- 中华索氏网 2013年1月24日 万家姓
敦煌索氏家族研究
前言
敦煌索氏家族是汉唐时期的名门望族之一。在从汉末到唐末的八百年间,索氏族人一直活跃在变化纷繁的敦煌历史舞台上,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索氏家族有名闻域内的《索氏谱》(注释:《世说新语》卷十七<伤逝>注引《索氏谱》“(索)元,字天保,敦煌人,父绪,散骑常侍”。)。清代学者张泽辑录的《续敦煌实录》收入索氏人物四十四人。索氏家族是敦煌大族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以索氏家族为例来考察敦煌大族的发展轨迹。在对索氏家族进行系统考察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史学界在敦煌大族这个领域内所了取得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回愿。
最旧致力于敦煌大族研究院的学者是罗振玉。其代表作有《补唐书张议潮传》与《瓜沙曹氏年表》。他以《旧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册府元龟》、《辽史》、《文献通考》、《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敦煌文书、碑刻资料依据,对唐末五代时期先后执掌归义军政权 批复议潮、曹议金两大家族的世系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作了简明扼要的考证,开创了敦煌大族研究这个敦煌学研究新领域(注释:姜亮夫《唐五代瓜州张曹两世家考》,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姜亮夫在罗振玉《补唐书张议潮传》和《瓜沙曹氏年表》的基础上,撰写了《唐五代瓜州张曹两世家考》一文,重新考实其史迹,修正罗氏原著中的一些谬误,补充了罗氏著作中的缺漏,对张、曹两氏的家世以及他们的活动作了详尽的论述。这篇文章成为归义军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注释:姜亮夫《唐五代瓜州张曹两世家考》,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邓文宽所撰《归义军张氏家族的封爵与郡望》一文认为唐五代时期,敦煌社会生活中门阀观念仍很严重。张议潮、张淮深、张承奉的封爵“南阳郡开国公”是依据理张氏家放的郡望而获得的(注释:邓文宽《归义军张氏家族的封爵与郡望》,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一九九0年。)。史苇汀在其所撰《世族与石窟》一文中阐述了敦煌世家大族在莫高窟中营建活动,揭示出敦煌世俗社会与宗教界的紧密联系(注释:史苇湘《世家与石窟》,载《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李军的《西凉大姓略考》一文对李暠所建西凉政权中各大族的来源、发展、影响作了一番论述(注释:李军《西凉大姓略考》,载《兰州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刘安志的《唐朝吐蕃占领沙州时期的敦煌大族》一文对吐蕃占领敦煌前后沙州大族进行的抵抗活动以及吐蕃占领敦煌后沙州大族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影响作了精辟的论述(注释:刘安志《唐朝吐蕃占领沙州时期的敦煌大族》,载《中国史研究》一九九七年第三期。)。马德的《敦煌阴氏与莫高窟阴家窟》一文论述了敦煌望族——始平阴氏的渊源、发展及其在莫高窟的修窟营造活动(注释:马德《敦煌阴氏与莫高窟阴家窟》,载《敦煌学辑刊》一九九七年第一期。)。孙修身所撰《敦煌李姓世系考》一文对敦煌李氏的世系、族望、郡望等问题作了详细考证,指出敦煌李姓出自陵一系,与李暠一族以及唐皇室毫无关系(注释:孙修身《敦煌李姓世系考》,载《敦煌学辑刊》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姜伯勤《从敦煌邈真赞看敦煌大族》一文依据敦煌文书中的邈真赞对敦煌地区所有名族的来源、发展、影响作了简要论述(注释:姜伯勤《从敦煌邈真赞看敦煌大族》,载《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湾新文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此外,日本学者池田温的力作《八世纪初的敦煌氏族》在敦煌大族研究领域中的地位检其重要。该文详细论述了敦煌诸大族的渊源入其在归义军政权中的任职、婚姻和社会活动情况(注释:(日)池田温《八世纪初的敦煌氏族》,载《东洋史研究》二四一三,一九六三年。)。
众多学者的辛勤探索已取得丰硕成果。敦煌大族研究成为敦煌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对敦煌大族的研究尚处于初阶段,存在著研究面过窄、深过不够、相互缺乏联系等部下。尤其是对于敦煌大族的个案研究,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取得研究成果较少。本人试图对索氏家族 的渊源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方面的活动加以详细论述,以求对敦煌大族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把敦煌索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有以下四点:(一)索氏是汉唐时期敦煌大姓,在敦煌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百分之六,仅次于张氏,宗族强盛,社会影响比较大(注释:(日)池田温《八世纪初的敦煌氏族》,载《东洋史研究》二四一三,一九六三年。)。(二)索氏家族是最早迁入敦煌的大族,在汉末至唐末的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活跃于敦煌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对索氏家族的研究,可以窥见敦煌社会发展的脉络。(三)索氏家族是敦煌地区一个典型的“礼乐名家”,不但在政治上很有影响,在文化上也有颇有成就。(四)敦煌索氏家族在敦煌会修建过若干所寺院,在莫高窟留下一系列大型石窟,对敦煌地区佛教的发展和莫高窟这座东方艺术殿堂的形成作出过一定贡献。
笔者将依据正史记载、敦煌文书、敦煌碑记资料,分两个阶段(汉晋时期的敦煌索氏和隋唐五代时期的敦煌索氏)展开论述。
第一章 汉晋时期的敦煌索氏家族
第一节 索氏家族的初步发展——汉代
敦煌古称“瓜州”,是羌、戎、匈奴等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生产生活的地区。汉代以来,中原地区的汉族统治者为了适应封建大一统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在这一地区连年用兵,于汉武帝无鼎六年(前一一一)设置敦煌郡。从此,大批中原汉族士兵、农民、商人移居于此,其中包括一些官吏和将领。这些官吏、将领凭籍其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家势力,形成敦煌地方豪族。
绝大多数不清敦煌豪族都是在汉陆续迁入敦煌的。在唐代执掌归义军政权的张议潮家族,就是由长安西迁而来敦煌的。p.3556<张氏墓志铭并序>云:
家本长安万年县,子孙因官,寅居沙州,遂为敦煌人也。
皇考讳淮深,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使、特进、检校司徒、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实封五百户。
由上文可知,张议潮一家原居长安,因做官而西徒至敦煌,成为望族。敦煌氾氏也是由汉由中原地区移来的名族,s.1889《敦煌氾氏人物传》云:
成帝御史中丞氾雄,直道见弹,河(和)平/元年,自济北卢县徒居敦煌,代代相生,遂为敦煌望族。
由此可见,敦煌氾氏原居济北,于东汉字秤元年(一五0)迁至敦煌。在敦煌名族中,以巨鹿索氏迁入最早,p.2625号《敦煌名族志》云:
汉武帝时,太中大夫索抚、丞相赵周直谏忤旨,徒边,以元鼎六年从巨鹿南和迁于敦煌。凡有二祖,号南索、北索。初,索抚在东,居巨鹿之北,号为北索。至王莽天凤三年,鸣开都尉索骏马复西敦煌,骏在东, 居巨鹿之南,号为南索。莫知其长幼,咸累代官族。
敦煌索氏为西汉太中大夫索抚之后,原居河北巨鹿,于元鼎六年(前一一一)迁入敦煌,这一支后来被称为“北索”。王莽天凤三年(十八),索氏家族又有一支由巨鹿西迁而至,这一支为鸣开都尉索骏之后,称为“南索”。在历史长河中,“北索”影响较大,名人众多。西晋大政治家、书法这家索靖和执掌归义军政权的索勋都属于北索。而南索势力弱小,影响较小,逐渐为人遗忘。后代敦煌索氏追根溯源,都将郡望称为“世鹿”。又因为索氏家族在建都凉州(今甘肃武威)的前凉政权中影响甚大,后来被列入“凉州六姓”之中。
严格地讲,西汉时期的索氏家族还算不上什么世家大族,但他们在敦煌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西汉末年,天上大乱,窦融任张掖属国都尉,史称他“既到,抚结豪杰,怀辑羌胡,甚得其欢心”(注释:《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这里的“豪杰”主要指河西的豪强大姓,其中包括索氏家族。
西汉时期,在政治上居于重要地位的是开国功臣、贵族子孙及方吏、军人和儒生。豪族的影响局限于地方,还有形成对政权的垄断。
东汉王朝建立以后,随著地主、官僚、商人三位一体的形成,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地位日益巩固了。由于他们对土地的长期占有和对仕进选拔的垄断,当时就出现了一批累世公卿的门第,如杨震四世三公、袁安四世五公等等。更由于刘秀政权是凭藉南阳、颖川两郡豪族的支持而建立起来的,面对豪族的压力,刘秀不得不对他们采取产拉拢优待政策。因此,东汉时期就出了一批累世仕宦家族。史载: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父惇,为汉阳太守。奂少游三辅,师专太尉朱宠,学欧阳《尚书》……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梁冀被诛,奂以故吏免官禁锢。……在家四岁,复拜武威太守。……生子猛,以建安中为武威太守(注释:《后汉书》卷六十五<张奂传>。)。
可见张奂祖孙三代连任太守之职,在河西地区颇有影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敦煌索氏累代为官,前揭p.2625号《敦煌名族志》云:
后汉有索頵,明帝永平中为西域代(戊)已校尉,居高昌城。頵子堪,字伯高,才明,举孝廉,明经,对策高弟(第),拜尚书郎,后迁幽州刺史。其抚玄孙翊,字厚山,有文武才,明兵当,汉安帝永初六年拜行西域长史。弟华除为郎。华之后衾,字文长,师事太尉杨赐展。孙翰,字子曾,师事司徒,即咸致仕官。宗人德,字孟济。祖毅,太尉橡。父桓,杜陵令。德举考廉,拜驸马都尉,桓帝延熹元年,拜东平太守。子韶,西部长史。
索頵又见于《后汉书·西域传》,文中称他“欲废后部王涿鞮,立破虏侯细致”。此外,还有西域长史索班,清代学者张澍认为“此索班汉史虽不著其地望,然太守曹宗敦煌人,而长史必本郡人可知”(注释:(清)张澍《志敦煌实录》卷二。)。郦道元还记载敦煌索励,“有才略”,曾跟随刺史手奕 在楼兰屯田(注释:《水经注》卷二<河水注>。)。
由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时期,敦煌索氏虽远在僻地,却屡受征召,出任太守、刺史一类品秩较高的官职,逐渐发展如为河西地区的一个仕宦之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索氏以文化、家风为世人所尊崇,例如索湛“才明,举考廉、明经”,索翌“有父武才,明兵法”,索袒“德举孝廉”,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以儒学传家的家族,开始具备魏晋时期门阀大族最显著的特征——家风、家学。
分享按钮>>【索氏家谱源流】关于满族索氏的来历
>>【索氏文化古迹】敦煌索氏家族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