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下中洞村的春节见闻

    中华温氏网 2009年5月22日 温家胜


         大凡节日,讲究的是气氛,像中国传统的春节就更为典型。城里用色彩来渲染,花灯装饰、文体汇演是营造氛围的主要方式,乡下亦不例外,但其中的气氛与乐趣,不仅仅是色彩的渲染,鞭炮的响声、自发的活动显得更为热烈。我的家乡在司前的温下中洞村,那是一个只有28户人家,距离镇上约摸两千米的小村场。2007年春节,回家乡小住些日子,却让我耳目一新。

除 旧

环境讲究整洁,居家追求舒适,生活要求质量。节日要与平时有区别,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区别要更大些。故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一过,乡里人就要整理街道,收拾房屋。将房前屋后的干柴、茅草、杂物等,或搬入固定存放的闲房,或清理丢入垃圾堆;房屋上下的柜、台和凳子也要逐一清洗。到大年三十必须完成,包括地板和身上的衣物,都要洗涤更换。家乡人称作为除旧。春耕夏收、夏种秋收,关乎生计,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不亦乐乎。一年下来辛辛苦苦,佳节来临求个好环境,舒舒坦坦过大年。

除旧,是家乡人迎春接福的大事,家家老少皆兵,因为大年三十没搞完街道、房屋和地面卫生,是不能够贴对联、门神的,老祖宗传下来的,违背了财神不显灵。事实上也没必要违背,平常生活,烟花爆竹不进门,盛大节日要喜庆,自然燃放烟花爆竹少不了,房前屋后杂物堆积,安全隐患自然也不少。大年三十那天,嫂子清早开始,先将洗涤过的床单、枕巾安装好,接着整理、摆放清扫过的衣柜、家具,忙完房间忙客厅,垃圾、废物一袋袋的装满,拖地水一桶桶地换。农家人不求富丽堂皇,只求房屋洁净光耀,嫂子做事讲吉利,除旧迎新,该丢的丢,关键在于让房屋尽量的宽敞,新年的好运、好事、好器物……好有位置放。

哥哥在客厅,半蹲着身子靠着茶几,右手拿着小刀,左手撑开巴掌按放在对联、门画上,邦德沙发上正放着裁剪好的和等待裁剪的对联、门画和条幅。看着按对联的手轻微挪动,小刀利索地滑动,亦知“业务”的娴熟,动作的轻捷,面带笑容又略显紧张,“门神纸”不抓紧贴好,嫂子的卫生就无法彻底完成,连带着祭拜的推迟,年饭也会被耽搁。裁好之后,背面贴上两面胶,迈开轻盈方步,一扇扇门逐一贴上,时而嘴上哼着欢乐小调。门画、对联与朱红油漆房门交相辉映,色彩艳丽;轻风吹拂,写着“恭贺新禧”、“五福临门”、“财源广进”……的条幅随风飘动,尤如舞台上合着音乐迈开轻盈舞步跳动着的少女。

门神贴好了,地板清理了,父亲将煮好的鸡、蛋和猪头猪尾,加上水果、年料。拿出香烛、纸钱和小包鞭炮,摆上神台向着天地四方焚香烛、烧纸钱、燃爆竹,满酒祭过神仙、祖上,提上垃圾、废杂物,送入指定存放处,算是除杂送旧,祭求来年大发。

祭 拜

祭拜,是继当年初一的祭拜去还愿的,农村继承着老祖宗的传统,每年初一到祠堂、沙坛、土地向祖先和列位神仙许愿,祈祷,年三十再来还愿,道谢。相传沙浦神和土地公为我们祖先的生存发展出过力,指过路。让其传下数代子孙,并过上幸福生活,泱泱百年财丁兴旺。后人为纪念他们,在村头河边土墩安置沙坛,村边小山明显处建起土地庙,年头年尾拿酒菜与好吃的东西来祭拜。曾经因为科学的飞速发展,一度无人问津,认为那是迷信。近年来家乡人依然信奉科学,为了给春节营造气氛,又陆续时兴起来。现在的祭拜讲求人气,追求热闹,不在乎于许愿,祈祷。

父亲先在家门口安置神台,家人聚集于门口,摆上鸡、蛋、猪头猪尾和水果、年料,焚香烛,烧纸钱,燃爆竹。之后列队叩头还愿、道谢神灵。那是祭拜的开头。然后,由嫂子挑上祭品,分别到沙坛、土地庙和祠堂进行逐一祭拜。出了家门,处身旷野,大路小道祭拜的人成群结队,或全家人,或邻居相约。因为下着毛毛细雨,乡人有撑着伞的,有披着雨衣的,五颜六色的相互挪动着,如赶赴市集,又如舞台上的花伞舞。途中所见互相道好,相互恭祝,老者欢笑,少者高兴,儿童嬉戏,中年喜庆,各得其所,和谐一派。偶尔停步谈话,互道家常。祭拜已成形式,制造节日气氛,增加喜庆内容,渲染生活色彩是目的。

为着喜庆,为着祭拜途中乡人的会面,互传信息,加深情感,祭拜是载体。还愿,道谢时的焚香烛,烧纸钱,放爆竹。制造的是热闹,渲染的是气氛,歌颂的是世态。

最后,移步祠堂,那里表示着祖宗的功德,铭刻着世人的善举,数条朱红的定天柱上镶嵌着勉励后人的话语,门口贴着春节期间村中举行活动的布告。数年来,祭拜祖先志在让儿孙了解祖上的德行,志在勉励后人为人处事讲究方与圆。获取信息,缅怀先烈成为了祭拜的宗旨。故家家必为,老少出行。

年 饭

年饭,家乡人也十分讲究,一方面是团圆的象征,另一方面是对来年的暗示与祝福。

哥哥是改革开放后期从事个体营运的,吃穿无追求但讲究彩头,事事求取吉利。故在年饭的筹备上也独具特色。第一道菜是筒骨煲莲藕,这是迎新之前——除夕年夜饭中的一道佳肴,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哥哥中意的是它意味着家中亲人心心相连,随时彼此丝丝牵挂。我想用“打断骨头还连着筋”来形容他此时的想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第二道菜是蒸肉丸(农村俗称肉圆)。它的做法是将五花肉去皮切成方块状的一片片,然后将其剁成肉屑,拌上切成屑的冬菇,加上豆粉,调上佐料,将它捏成圆球,一个个摆放在圆盘上,放在蒸笼里蒸。乡里人在乎于它形状好,一个个圆滚滚的聚在圆盘里,意为家人团团圆圆相聚一堂,那是无尽的暇逸,舒坦。自古炎黄子孙讲究的就是团圆,统一。

接着鱼也上了砧板,去鳞掏肺,剥皮拆骨,鱼头鱼尾和骨头炖汤,鱼肉做成鱼丸,之后放置一起,是第三道菜。哥哥在这方面厨艺很高明,炖的汤味香而清甜,人人爱吃,营养充足,鱼丸清脆爽口。他还特别解释,鱼是最聪明的,营养价值又高,最主要的是它的意味深长,象征年年有余,“年年要有鱼,就会年年而有余啊。”

经过近两小时的准备,丰盛的大年饭摆上了桌,那节节攀升的冬竹笋夹杂着朵朵细小匀称而饱满的花冬菇镶嵌在鸡肉之间,上面点缀着条条青葱,灰白相间,青白分明,意示着做人内方外圆,黑白分清,上下通气;那大蒜蒸排骨,香甜可口,条条排列,盛于长方形的瓷盘中,摆放在椭圆形的饭桌上,就像一叶偏舟漂浮于江河之上,乘风破浪,奋勇直前,暗示来年更有奔头;那芹菜炒猪利(猪舌头),在刀功的作用下,一片片如锯齿一般往外舒展,与长短适中的芹菜拌在一起,如同旧时的勇士,舞枪提盾,整装待发,不难让人想到,今夜一过又是新年,前面的路长着,还需努力继续奋斗啊!……构成了第四道菜、了第五道菜、第六道菜……

家人围坐,吃着、笑着、想着……欢声笑语如石子落水惊起的层层波浪,缓缓扩散。村庄不大,家家欢歌,处处笑语,喜庆、祥和尽显其中。

守 年

相传守年是为了除夕,夕是一种怪兽,腊月三十必出来伤人,但它怕火光和红色。人们就在这天夜里点上火把,燃起火堆,将村庄照得火红一片,以防备、驱赶夕。然而,烟花、爆竹和电视的出现,改变了家乡人守年的方式和意义。

年饭过后,大人小孩脱去旧时衣裳,换上新装,纷涌于屋场宽阔平坦的空地。领导关心,乡人齐心,路人热心,年前此地硬化了,活动自然就方便了。谈心拉家常,嬉闹玩游戏,恭贺、道喜,男女老少各得其所。天气虽不作美,白天的雨下到晚上,还在像轻纱一样依偎着乡人,但这并没有影响心情,无情雨丝人有情吗?反倒增添了节日的内容,丰富了色彩,点缀了夜的宁静,渲染了喜庆的气氛。那不正是燃放烟花的好时机吗?回家抱出烟花,置于中央,点着引线,听着烟花引爆时发出的“嗙嗙”响声,仰头看着散发出的焰火图案,孩子们在一边和着“嗦嗦”往天上冲的弹丸,“一发,两发,三发……”的数着数。是啊,年头到年尾,起早贪黑,忙忙碌碌,为了啥啊?还不是追求欣欣向荣、缤纷色彩的生活!烟花升上高空,炸响之后散发的条条彩带、点点缤纷,不正意味生活的富足,色彩斑斓。热闹代表喜庆,人齐意味祥和。

“春晚开始了!”为丰富知识,提高精神境界,乡人移步家中,凝神精彩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领略宏大的气势,欣赏轻盈的舞步,聆听欢快的歌声,体会搞笑的相声,品味育人的小品。夜变得宁静了,房屋漏出的黄晕的灯光,邻家相互映照着,在雨中静默着。

《花开中国年》大型开场歌舞,《欢乐和谐·民族情》歌组合,黄宏、牛莉、雷恪生的《考验》小品,《龙腾虎跃》杂技舞蹈,《朝鲜舞+新疆舞+傣族舞+彝族舞+蒙古舞+佤族舞》舞蹈组合,《七仙女拜年》戏曲,《守望奥运》音乐剧,……渲染着气氛,感染着情操,激发着热情,憧憬着未来,替代着陋习与恶习,平添着生活色彩,促进着社会和谐。

迎 春

晚会的结束,家乡人的守年也就完成了。新的活动——迎春——也到来了。

为着热闹,寻求兴旺。乡人无需约定,捐爆竹闹新春。你家一个388万响,我家一个688万响,他家一个888万响……诸多礼炮搬出家,老者旁边站,提示着,指导着;后生冒着雨丝,拆封、摆放,一个大大的“春”字隐约呈现眼帘;儿童舞着焰火条四处串,嘴里唱着,喊着,赞叹着……这样二十几户人家的爆竹放置一起,统一燃放,有目的有计划,人心齐,“春”花开,福旺到。浓郁的节日气氛就这样形成着。

老者的恭贺祝福,后生的喊春迎福,引线的点燃传递,焰火牵引出“啪啦!啪啦!啪啦!!!”的响声,浓烟似雾如长蛇一般扭动着,升腾着,“春”形成了,迎来了。集体迎来,个体引进家。乡人赶紧跑回家,拆封,吊挂,一条如长蛇的礼炮点燃了,火舌的移动,传递着声声欢唱、呼喊。此时,各家陆续响起,炮声不一,轻重夹杂,交相映衬,构成了曲曲乡村闹年迎春交响乐章。爆竹声声除旧岁,笑声连连迎新春。那“噼噼啪啪”的声响融合了夜的宁静,暗示着乡人,启示着村民,激励着人民。旧时已去,新年开始,拼搏、奋进是时候了。

鞭炮声连着上村下屋,断断续续延至清晨。新年的第一天,举目红红火火。串门,拜年,派利是,男女老少,笑容满面,鞠躬道贺,恭祝勉励,其乐融融。

闹 年

大年初一,天公作美,雨停了。

孩子们奔走各家寻找没被雨水打湿的未响爆竹回来了,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炫耀着,商量着,焚香燃放拾来的鞭炮,嘻嘻哈哈,欢乐无比。看见大人,跑上跟前,鞠躬一个,道贺一句,红包一个,打个转跑开了,拿起爆竹,变着花样玩去了。

吃过早饭,哥哥搬出早已准备好的888万的大礼炮,让嫂子挑上祭拜物品,到村上闹年。

远远地望去,祠堂门口早以站满了上村下屋的乡亲,长宽百米连同公路两边,人头涌动,乡亲们接踵摸肩的,祝贺着,谈笑着,称颂着。走进祠堂,门洞里堆放了许多的大型礼炮,那是温氏儿孙捐赠的闹年爆竹。族中老成正忙着将此记入功名录中,马上“礼炮闹祠堂,欢喜过大年”的活动就要开始了。

老成们分派着爆竹,指点着后生拆封摆放。结合实际,展开的鞭炮按着意旨摆搭成了“恭贺新禧,迎春接福”八个大字。随着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对2006年的家族总结,宣布礼炮捐赠情况,对今后村中建议之后。一声令下,由单个大爆竹引路,数位后生举着焚烧的檀香,移步大字,点燃骄傲,放飞希望。伴着乡亲们的喝彩,数条火舌引发强烈的“噼里啪啦”的响声,中间夹杂着单个爆竹的“轰”鸣声,滚滚浓烟弥漫在祠堂门口的各个角落。空中烟雾袅袅,地面火舌蔓延。数十分钟后,“恭贺新禧,迎春接福”写入了乡亲们的心里,激发了村民的斗志。

爆竹燃完了,大年闹过了。乡民们在赞叹的同时也相互勉励,“今朝喜庆,全年祥和,继续努力,来年相会”。

写在最后:家乡每年花在守年、迎春、闹年的烟花、爆竹,价值不下五万元,温姓人口不到2000。各家生活比较富裕,为着春节的热闹,乡亲们尽想其法,文明经商,守纪挣钱,人人都担心来年的捐赠不如今年,那就是就落后。也正因如此,温氏子孙抱定信念,努力拼搏而经久不衰,蓬勃发展。


分享按钮>> 温九郎是闽粤港台温氏的发祥始祖
>>连氏宗亲们!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