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易姓起源和主干谱的一些看法 易富贤(执笔)、易宇明 2003-7-31 一、现代易姓不可能源于有扈部落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音hù)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前2257~前2208)逝世,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禹的儿子启杀益自立,受到了同姓有扈氏的反对,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启登临帝位后,有扈氏不来归从,启前往征伐,于是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甘,有扈氏南郊地名,今陕西户县西南)”。《尚书·甘誓》即这一战争中夏后启的誓师辞。《淮南子·齐俗训》评论说:“昔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是说有扈氏首领为维护传统而亡,虽号为“知义”,却违背了历史潮流,实不“知宜”。夏后启誓辞说:“有扈氏咸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罚!”他命令“六事之人”遵命各尽其职,并宣告:“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弩戮汝!”,夏后启可以行使其国君的权威,以天帝化身和国君的身份统帅六卿,亲自执行“天罚”。结果有扈氏灭亡。可见有扈氏与夏后氏都是禹的后代,为黄帝后代,有扈氏被夏后启“剿绝其命”于公元前2208年左右。就算禹封有扈氏并赐姓,但四千两百年前就已经遭剿绝,自此之后再没有有扈氏记载。再说有扈氏是生活在陕西南部,与河北北部的易水无关。萍谱说易氏是炎帝神农氏和四兵共工之裔,而有扈氏是黄帝后代。因此,易氏不可能源自有扈氏。 二、现代易氏不太可能是有易氏后代 有易部落的地望,王国维先生考证在今河北易水流域。殷人、有易等曾杂居于易水以北一带。易县县志称易水的名称与有易部落有关。 《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 商人的女始祖简狄为有娀氏女,这个有娀部落就是有易。娀即戎,戎与狄、翟义同,所以有娀也可称为有狄,《楚辞·天问》“昏微遵迹,有狄不宁”,有娀即写作有狄。由此可知简狄的名字中“简”是其名,“狄”是其姓,也就是其所在部落之名。而狄、易二字古代音同可以互通。《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以及《管子·小称》、《韩非子·二柄》、《韩非子·难一》中所载齐桓公大夫易牙,《大戴礼记·保傅》、《法言·问神》、《论衡·谴告》记作狄牙。简狄之狄,《史记·殷本纪》及《楚辞·天问》作狄,司马贞索隐及《路史》注作易。索隐说:“旧本作易,易狄音同。又作逷,吐历反。”颜师古也作逷。《稷契考》又作逖,《淮南子·坠形训》又作翟。这些都可证明简狄母家的有娀正是王亥后来活动的有易部落。 有易是契的母族,在当时一定是一个显赫的大部落,但是到上甲微以后,有易这个名字就不再被提起,而它消失的原因,当然就是上甲微联合河伯对它的讨伐。《古本竹书纪年》明确记载这件事的经过,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在《周易》的《大壮》六五爻辞和《旅》上九爻辞以及《楚辞·天问》中,也都记述了王亥被有易所杀、上甲微为其复仇的故事。王亥被有易所杀的原因,是他行淫享乐。有易就是有娀,是契的母族,王亥之于有易是外孙辈。他“宾于有易”、“托于有易”,可能就是前去投奔他的外亲、诸舅。有易为鸟图腾部落,商为玄鸟图腾氏族,二者本来血缘关系就十分密切。《楚辞·天问》记载这件事时,文义古奥,历来有多种解法。宪武再论易氏源流采用用曹尧德《屈子传》的译解。我们同意大部分译解,但我们对后面几句有不同看法:“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这几句我们理解是屈原对商进行的谴责。我们的译解如下:有易部落与商部落都是采用鸟图腾的血亲很近的舅表兄弟部落(有易部落还帮王亥寄养羊群),为什么负心的王亥反而在舅表哥家做淫乱的事情;本来是作为弟弟的商部落的王亥犯了淫乱的罪,为什么反而是作为哥哥部落的有易部落受害而灭绝;而虚伪狡诈之徒的殷商部落,为何后代却反而长久兴旺? 我们原封不动摘抄宪武《再论易氏源流》以下三句 : “帝泄 元年辛未(前1729)帝即位。 十二年(前1717)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 十六年(前1713)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 就是说前1713上甲微借助河伯的力量灭亡了有易部落,杀死了有易之君,有易这个名字从此以后消失了。但是有易部族的成员还有遗存。《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戲,戲生摇民。”其中“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一句,甚可玩味。王念孙谓“河”下当增一“伯”字,河即河伯。郭璞注曰:“言有易本与河伯友善。上甲微殷之贤王,假师以义伐罪,故河伯不得不助灭之。既而哀念有易,使得潜化而出,化为摇民国。”所说有易本与河伯友善可能是事实。再说,王亥既然托于有易、河伯仆牛,说明有易与河伯是熟悉的。河伯虽然不得已而帮上甲微灭有易,但对有易的不公平待遇心表同情,因此,暗助有易残部逃走。而有易在河伯的帮助下转移,最可能的就是借助河伯部族的行船技术,经由滹沱河、漳水而逃。如果顺河而下,则距商族的中心燕亳更近。溯流而上,由易水转入滹沱河,就恰好来到了后来鲜虞、中山所在的地区。加上一些其他证据,史界认为有易应该是更改了部族名称为鲜虞,也就是后来的中山国。 有易部落的女儿简狄(嫁给帝喾,为殷商的始祖)的名字耐人寻味。由于狄通易,又可称简易。《周易》中贯穿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易”,其次就是“简”。《周易·系辞上》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系辞下》说:“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系辞上》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简之善配至德”,德即得,易简才有德,亦即有得。“易”“简”并称,犹如乾坤并称、阴阳并称。也就是说,有易部族可能是由于其擅长掌握变易之术即八卦和占卜之术而得名。有易部族在文化上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以鸟为图腾标志,一是擅长观测日月星象以定历法。由此而言,有易部族的文化应是渊源于风姓的太暤帝宓羲氏的。有易与其他与狄字有关的部落起源明显不同。 由于有易部落在三千七百年前被打败,大量被杀,少量逃出易水,然后建立中山国。并且有易部落似无有南仲这个人物。因此易氏不太可能是有易之后。 三、有易(有狄) 部落与有扈氏部落是起源不同的、世代不同的两个独立部落 从上可以看出,公元前2208年灭亡的黄帝后裔(禹的后代)的有扈氏部落与公元前1713年灭亡的源自有太暤帝宓羲氏的易(有狄)部落不是同一部落。古籍上只有《楚辞天问》中误将有易氏称有扈氏,说王亥“弊于有扈”,事实上此时有扈部落已经灭亡近五百年了。《楚辞天问》后面的“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中“有狄”才是准确的。因此王国维(《中国历史研究法》·九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认为“上甲遵迹而有易不宁,是王亥弊于有易,非弊于有扈,故曰扈当为易字之误也” 。 ( http://61.28.22.26:8050/RESOURCE/GZ/GZLS/LSBL/ZGLSYJF/13272_SR.htm ) 就算古时确有与易水或“易”字有关的几种姓,也可能已经与其他90%以上的姓氏以及大量民族一样为历史的风雨所淹没,与当今易姓无关。 四、我们同意宪武在“再论易氏起源”中对南仲公为姜尚孙(太子灶子)的否定评断 既然南仲不可能是姜太公之孙(萍谱所记载),也不可能是为禹所封而赐姓的有扈,并且只有部分赣谱认南仲为始祖,其他谱均无记载,因此可以否定南仲为始 祖。 五、乾生与重、亮的祖孙关系是说得过去的 由于重公是乾生长子的长子,因此乾生825登第时长孙重公19岁也说得过去。亮公(不是常亮公)系乾生三子的儿子,乾生与亮(924卒)的祖孙关系也说得通。重与亮的死亡时间之间相差52年,虽然“兄弟竞秀”有些勉强,但作为堂兄弟还是可能的。李白时的常亮公是排在乾生前好几位的,而亮公是乾生的孙。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亮与其子欢公间差别太大。我查到唐敬宗宝历元年乙巳确实是825年乙巳,朝代时间与天干地支时间是一致的。尤其是湘阴谱载“乾生,唐敬宗宝历元年乙己杨嗣复知贡试题为度高臣赋郢客歌阳春白雪诗,与弟元武同登第,官中书。” 与当年科举情况完全一致。当年科举的情况:http://www.cc5000.com/search/zhuangyuan/tangdaizy-2.htm 柳璟,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人。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乙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三人。考官:礼部侍郎杨嗣复。因此我们确认湘阴谱对于乾生的记载是准确的。乾生与重、亮的祖孙关系是说得过去的。 六、读祓公序比较湘谱、鄂谱和赣谱 事实上祓公的绫谱序大部分是在驳斥赟公谱的。说“出周至南唐,千有馀岁,何从指瞭,而眉列也?”说赟公谱“类於始祖以来,皆有嫡系,一或阙略,遂以为无据,期於有据,非牵依附会成之不可,淆乱之弊”。因此祓公敢于删定,“存信缺疑,其不可知者,不敢牵附”。 湘谱、鄂谱以及宜春谱都说是雄公后代,只有萍乡萍东牌楼的“易氏宗源述”和号称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陆龟蒙所撰的“搓溪易氏宗谱序”认为重公系轮公后裔。 “易氏宗源述”说:“自南仲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氏。….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作乱,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当东晋时,举孝廉,受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长子鹏举,仍守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宋淳熙间为释褐状元” 。事实上该谱高度可疑,原因如下: 1、既然雄公是万年公在浏阳三传的后代,为浏阳人,雄公出身寒门,为县吏,后因处理张昌作乱得当才被举孝廉,步入仕途。晋朝时候没有科举制度,孝廉只有本郡才能被推荐。家里贫寒,作为浏阳的雄公的哥哥轮公何以能“省金陵,受南昌尉” ? 2、当时是州制,不是省制,当时南京叫建邺不是金陵,是扬州的州治所在,轮公何以“省金陵“? 3、就算轮公是在宜春,但当时宜春属于安成郡,与长沙一起前后曾同属荆州、湘州,不是扬州。 4、南昌汉晋称“豫章”、唐称“洪州”、明才称“南昌”,晋朝的轮公何以“受南昌尉” ? 5、雄公举孝廉,受湘州别驾是在西晋,当东晋时(317年始,此时雄公60岁)雄公早以“谢职还家” ,该谱说雄公举孝廉,受湘州别驾发生在东晋。 6、祓公先祖是隋大业间迁宜春,后迁湖南宁乡的。但该谱说雄公长子“鹏举,仍守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 。 7、该谱未提及与易氏有关的太原,还说轮公雄公兄弟系宜春人,与史实明显不符。 陆龟蒙所撰的“搓溪易氏宗谱序”号称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但南昌直到明朝时才称“南昌”,明摆着该谱是明清人所杜撰的。因此,唯一称重公来自轮公的两谱均不可信。萍乡萍东牌楼的“易氏宗源述”谱关于南仲的描述也不可信。为什么两谱刻意“去雄公化”?是否因为家族矛盾,就象现在台湾刻意去中国化一样? 号称大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吕端撰的“丰城河湖易氏大成族谱序”竟然还提到1156年出生的状元祓公,先知! 现赣谱也是"始祖以来,皆有嫡系,一或阙略"。似乎犯了赟谱同样的错误或者部分是来自赟公谱。赟公是“以勇力仕南唐雄州刺史”,其文史知识肯定不如祓公(南宋研究国史的),并且可能出于某种目的才“非牵依附会成之不可”。再说赟公是处于“纷纭淆乱之秋者也”,难免出错。 湘谱、鄂谱虽然对远祖只是“约略可稽”,可能也有错误(比如对恺公的定位) ,但少还有“若仁福,若万年,若雄,若重,若亮”,不象赣谱连公认的(有御赐碑文为证)万年(雄公曾祖)都没有。唐朝以前的文字纸张那样困难(宋朝才有活字印刷,三国时期都还是竹简),连帝王的家谱都不完整,怎么会有详细的易氏家族的可靠记载?所谓富不过三代,贵不过五代,我们易氏在古时总不代代都有名人(唐朝以前就那么几个)。对远祖约略记载已经不错了。对连续上百代的记录的赣谱(虽然令人激动)我们表示怀疑。对远祖只是“约略可稽”的湘谱、鄂谱 可信度更大。对唐宋以后的谱可信度才大。 但温泉易氏源流序(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撰)中一句“至西晋,雄举孝廉入仕,迁舂陵令,时王敦作逆,公奋举义兵讨之,尽忠于国,诏封其子云为郎中”值得重视,是否暗示重公系雄公儿子云的后代。当时雄公65岁,其两个大的儿子天俊天翼已经不小了,并且有功名了,用不着诏封。“诏封其子云为郎中”比较合理。 七、我们认为对于主干谱应该象祓公那样进行“存信缺疑” 虽然唐朝就已经有家谱的出现,但经过“纷纭淆乱之”晚唐,因此对以前的家谱只能辨证地看待。宋朝以来每一支家谱都是经历了多少代人详细记载下来的历史,同时记载这些历史的人至少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对家谱的严肃性和认真程度估计胜过我们现在所干的任何一件事情,况且当时的家谱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有许多人一起合作方能完成。其中遇到不能详尽的地方绝不会含糊,宁可记载“不详”。也不随意杜择。因此家谱已经深入到每个族人的心中。因此对宋朝以后各支的家谱还是应充份尊重。有人说:宗教是犹太人的历史,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对家谱的信仰对于中国人来说近似宗教。信仰是神圣的,传教是荒唐的。因此我们在通谱上只能将大家公认的列上,“存信缺疑”;我们不能将有争论的也作为主干列上强加予人。不能象赟公那样以打仗的魄力将祖谱“非牵依附会成之不可”。要是说赟公出错是因为处于“纷纭淆乱之秋者也”,现在的错误恐难咎其责了。 目前的谱说的源自易水证据还不充足,但源自太原却是公认的(很多地方墓碑都有太原字样)。从雄公到重公、亮公都还是“约略可稽”,要是资料不充足的话,何必去推四千年前的可信度不高的南仲公。我们觉得我们易氏的优点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能百分之百)源自一千多年前的雄公,与太原有关,按Y染色体突变来看还是相同的Y染色体。要是是起源于四千前的什么公,全国通谱已经没有意义了。 对其他各谱不同的地方可以专门写一篇综述,表示“存疑备考”,也不算浪费谱源。 八、我们认为平均三十多岁一代是准确的。 虽然古时候结婚较早,但由于不能保证头两胎是男丁,另外因为医疗条件差,夭折率很高,因此每代相差年龄不可能在二十几岁。以景旻为1代,到宇明为19代,这19代记录详细可靠,平均34.8年一代。从1代重公到33代宇明之间也平均是34.5年一代。从1代雄公到51代宇明,平均也是33年一代。从1代雄公到53代富贤,平均32.9岁一代。孔子后代是33.4岁一代。虽然各系经济条件不一样,可能有差别,但超过一、二十代后基本成正态分布,比如说黔阳易姓目前年轻人大部分(正态峰)是雄公53代贤字辈和54代声字辈,虽然也有56和49代的(正态尾)。但据萍东1918年《源流并新修谱记》,其1275年迁入的始迁祖瑞叟,为由以南仲为第1世的总传世的第110世,再以瑞叟为1世,至1918年又再传28世。从1275年到1918年差643年,就再传28世,平均23年一代,不可靠。这点由于我们没有看详细萍乡族谱,可能有误。 九、从生物学角度看,现今易氏起源于1700年前的雄公是说得通的 虽然目前易氏大多是亮公和重公后裔,均是雄公后裔。从生物学角度看,族要合才能大。就象培养细胞,在培养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稀稀拉拉播种一些细胞到培养瓶,往往只有一些成团的细胞才能增殖,然后长满瓶;散个细胞大多死亡,不能增殖。同一培养瓶培养两种繁殖能力一样的非肿瘤细胞,播种时候甲多,乙少,经过几代的培养,全是甲细胞了。因为同种细胞释放一些因子互相促进,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党同伐异。在过去那种生存状态下,形成望族才能增加人口,望族容易在经济上获得支配权,从而在经济、婚姻选择上都有比其他族相对好的条件。比如湖南黔阳县洗马和塘湾乡的易姓家族,近千年来发展成三四万人的大族。可能是当时子彬经济条件好,据说是大理事。他的孙子国宝公有实力给十个子女分地(方圆几十里),说明比较富裕。国宝公有10个子女,人口上也有点优势。当时有很多其他姓氏(比如说现在还有很多于姓氏有关的地名:李家屋场,罗家屋场,周家屋场,陈家屋场,黄家坪等等),但现在这两乡只有三姓,肖姓大概三、四千人,周姓不到一千人。周姓与易姓同时搬到洗马的,但由于当时地理位置选择的策略不同,结局也不一样。当时子彬公对地理的选择是绝对正确的,既保证土地的相对平坦肥沃,又保证在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不沦落为一般山民)的同时不受战乱影响,还保证有可婚配的对象。有这几点,易氏才以洗马为中心逐渐向周围迁移,并且历代保持读书风气(文化上比黔阳其他乡明显先进很多)。因此现在易氏主要起源于雄公后面的两分支是可能的。 附录:几份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沟通的EMAIL 1、易富贤2003年8月8日致易宪武: 宪武前辈: 我同意您的看法,部族灭而不绝之例有之。但在有扈氏问题上我的态度是坚决的,因为有扈氏刚被其父亲禹赐姓,没多久就被他的兄弟所杀,有扈氏最多几十个人,容易灭绝,加上上次提及的理由,易氏不可能来自有扈氏。曾居住易水的有易氏是个大族,确实难以灭绝,再说《山海经·大荒东经》明确说明有易部落有人在河伯的帮助下逃走,逃到哪里去历史并无定论,只是推断是后来的中山国。因此我对有易氏倒没有绝对化。 我对萍谱比较怀疑,因为它太看起来太完美了,但经仔细一琢磨,发现错误很多。比如该谱说南仲是周穆公时期,又说是姜尚之孙。还说是受封。您已经指出南仲不可能是姜尚之孙,我上次也指出南仲不可能是禹封的有扈氏。加上萍谱对轮公的描述逻辑性太差。另外对万年公竟然没有描述。加上其他一些年代错误,我对萍谱的远祖世系怀疑很深。远古的人确实是用口耳相传或结绳记下亲族血缘关系,但记录几代人是可信的,记录近百代(到唐朝为止)可信度低(尤其是那么详细)。日本和韩国历史也只敢写两千年,萍谱胆子也太大了。日本曾有历史学家将历史上朔到五千年千,遭到国际上嘲笑,怀疑;该观点是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 您对庆源集因曾为虫损而完全否定的观点是值得商酎的。庆源集只有大致的世次并不是因为虫损的原因。我不知道是否湘乡、湘潭、湘阴谱都源自同一本虫损庆源集,三地相差五、六百里。祓公的绫谱序明确说对远祖只是“约略可稽”,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庆源集只有大致的世次。从湘谱看,只说雄公曾祖是万年,五世祖是仁福,并没有说雄公的父亲是谁。将雄公记作子祥子,则子大于父的笑话是发生在同样过于完美的宜春谱。湘谱和赣谱并没有这种错误。目前湘谱只有一处疑点较大,就是亮(-924)与长子欢公卒年相差太远,中间应该还有一代没有记录,就象湘阴谱在重公和文赟间略了一代。其他我没有看出什么错误。 由于重公在宜春,赣谱虽然对远祖的记录可信度很低,但对重公后面几代的记录应该是更为准确的。比如对重公和文赟关系的描述。 您年近八旬,对家谱有使命感,我是完全理解的。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经过文革的影响,对家谱都不关注了。这点我与一般人不一样,家谱同样是历史,家族史也值得研究,毕竟是两百多万人的家族(并且共只有一千多年的祖先),比很多国家(如新加坡等)人口还要多。但您既然心血管功能良好,也就不要着急,再活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医疗水平下。 要是没有其他谱源支持的话,是不是可以象湘谱那样对从雄公到重公/亮公间只有个大致的世次。重点放在后面的各支系。当然对于萍谱和宜春谱的远祖世系也不能轻易放弃,您可以以个人名义写篇综述。对于公认的主干世系,还是要存信缺疑。 我不认为是“创新”立雄公为始祖。目前90%以上(可能100%,这一点我是反对文鹏引用的易姓多起源说的)易姓是源于湘赣,而湘赣鄂谱中只有目前已知的这份萍乡谱不认雄公裔,而萍乡又是重公后裔的。因此立雄公为始祖只是尊重事实,就象清朝时期湖南易姓通谱一样。并且确定主干支要尊重广大易姓同胞的感情,就象去年历史教材想改岳飞的民族英雄头衔的教训一样。您说鄂东并无属雄重系的清楚记载,那是因为当时对远祖只能“约略可稽”了,不可能有详细的世系记载。我想立雄公为始祖比中华民族立炎黄为始祖更有把握。 历史有时确实是小概率事件。人类源自非洲的猴子,确实是只源自两个猴子(有基因序列为证)。虽然那么多猴子经过数万年进化,但人类始祖确实只是两只猴子。八百多年的周朝那么多大小国家,但70%以上是周文王后裔。 我跟您的观点不一致,但思维方式却非常相同。您确实开创了两百多万人的家族的历史的研究,不管最后的结论如何,您在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定位却是不变的,这一点我是坚持的。 我目前深感谱源太少。我上次为什么专评湘阴谱,是因为只有湘阴谱比较全,可信到值得评的地步。萍谱和宜春谱记录了大量我无法相信的远祖,倒是后面可评的部分反而没有了。连您说的“宜谱清楚记载南仲是有易氏后裔”我都没有看到。您和文鹏都已经年老,要您们将谱都输入电脑上网确实是太苛求您们了。我觉得宇明在这一点上是榜样,他父亲到图书馆将谱复印下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将详细谱慢慢地都输入到电脑保存,这绝对是宝贵资料。宇明作为主任医生,周末都还要查房,随时都有传呼的。他的时间确实是很紧的。要是各地有年富力强的人能将谱都输入上网,问题就好办了。 由于谱源有限,我到目前为止真正考证到的只有三点:重公和文赟的祖孙关系,雄公的籍贯和官职变动(从而怀疑轮公的地位),对有扈氏的否定。要是没有新的谱源,我再考证下去就有点闭门造车的嫌疑,虽然雷声可能仍然很大,但雨点将会越来越小了。 我同意您的观点,讨论中有对或错是常事,经过交流资料参与,讨论才能得出共识。 非常惭愧的是,我作为黔阳易姓,竟然连黔阳谱都没有。但这也可以看出您的功劳,您将一个对家谱兴趣并不太大的人转变成一个对家谱感兴趣的人。要是说庆源集毁于虫损,黔阳谱可是保持近千年相对独立。 文鹏说黔阳的始祖子彬公系岳公的后代,是雄公22代(21?)孙。但黔阳易姓一直说是大理事后代,好象只有重公和祓公曾为大理事。而岳公上面没有大理事了。而我父亲和叔叔一直说我贤字辈是雄公53代,是经过清朝湖南修通谱时算好了的,辈分都统一了的,并且又坚持说我系子彬公的第26代孙,这么说的话子彬公应该是雄公的第28代孙。是不是子彬公系大理事祓公的儿子?而祓公确实有个叫彬的儿子(雄公第28代孙)。从子彬公迁黔阳的那种派头绝非等闲之辈。这只是我的瞎猜,不知文鹏有没有其他谱源。 要是说易姓在全国来说算小姓,在湖南尤其在长沙就算不上小姓了。虽然各地都有一些易姓名人,但我觉得长沙的易姓名人可能最多,以前中央委员易礼容也是长沙附近人。毛泽东与何叔衡、易礼容等着手创办“文化书社”。秋收起义的领导机关是党的前敌委员会和行动委员会。前敌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书记,行动委员会以易礼容为书记。 ...... 富贤 8/8/03 2、易文鹏2003年8月9日致易富贤: 富贤: 我本来主张暂停评论,但你与宪武都已发表意见,我也说几点吧。 1.你对南仲\\轮公的质疑,虽疑得有一定道理,但我同意你的态度,暂存疑而不作定论,不绝对化,留有余地。 2.我也不同意宪武对祓公《庆源集》的虫损否定态度,绫谱庆源集是祓公在礼部尚书任内编的族谱,有可能查考许多史籍资料 ,对贇公原编族谱已作了存信缺疑的折衷处理,其在《庆源集序》中所述所论,应基本可信.现见雄公前后世系略而不详未必是虫损之故,而是由于处于纷纭淆乱之秋的淆乱之弊.对祓公绫谱的否定,始于清康熙湘潭易家塘谱序的作者(此前湘潭谱是认同祓公绫谱的),但我怀疑这位作者是否真正看过《庆源集序》原本和《万姓统谱》原著,因为《庆源集序》所举"若恺\\若仁福\\若万年\\若雄\\若重\\若亮",本是按时代先后为序排列的,他却说"此段原无次序";《万姓统谱》上明白记载易雄前后各有一个易恺共两个易恺,易雄 前的易恺为周魏人,他却说"考万姓统谱,有易恺者,系魏朝魏郡人"。 3.我同意族谱以雄公以后为主,但不宜提全国易氏以雄公为始祖,还是提雄公为湖南易氏始祖为宜.当然实际上现在大多数易氏都是雄公后裔,但正如你所说,还要考虑外省易氏的认同感,特别是不能否认雄公前已有易姓,这些雄前易姓并不都在湖南。 4.我对萍谱\\宜谱也都有怀疑,还有你未提到的疑点,但我不因有疑点而全盘否定.宜谱上所记生年未必都是原始记录,有些可能是后人加注有误,有些可能是传抄之误,还有些是新谱的打印之误,我明显地看到有不少打印错误,子祥的生年之误,不足以否定他为雄公之父.我所见到的宜谱并不完美,有不少空缺,对此宜谱采取了宁缺不加\\存疑待考的正确态度.萍谱的疑点更多,但我也不全盘否定.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萍东世系,都是萍东前世系,是从别处抄来的,萍东始迁祖韶闻公以下世系至今尚未见到。 文鹏2003.0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