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清朝以前易姓先祖们认定的祖先易牙,被(黔阳易氏1994年十二修谱)等后裔否认真是愧对祖宗!-富贤注 已阅:2460 / 回复:0(楼主)

清朝以前易姓先祖们认定的祖先易牙,被(黔阳易氏1994年十二修谱)等后裔否认真是愧对祖宗!-富贤注
转载一:《中山国与易姓》补充: 易牙、易水、南仲、有易氏

作者:易富贤  2004-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一、历史上最著名的易氏人物---易牙
二、再谈易水
三、有易氏是否是现在易氏先祖证据不足
四、周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可能就是赣谱中的始祖南仲
五、姓氏的血缘特征和文化特征

附件一       王龙正:虢 国 与 虢 国 墓 地 考 述
附件二       李敖: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历史上最著名的易氏人物---易牙

《元和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上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的后代。江西萍乡谱和宜春谱有易牙的名字,湖北金槐谱更具体指出是易牙的后代。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清代以前否认易牙的谱序。黔阳谱和湘潭谱在清朝以后否认易牙这个易氏人物,根据是唐朝孔颖达《左传疏》、宋朝吴曾能《解斋谩录》、元朝阴幼迂《韵府群玉》都说易牙是姓雍名巫字易牙。
原始古籍《列子说符》、《荀子•大略篇》、《战国策》、《管子•小称》、《韩非子•二柄》、《韩非子•难一》、《大戴礼记•保傅》、《论衡•谴告》、《淮南子•超奇篇》、《法言义疏•问神卷》都说齐桓公大夫易牙或狄牙。《史记•齐太公世家》、《左传•僖公》分别提到易牙两次,提到雍巫一次。

《史记.齐太公世家》关于易牙和雍巫的记载是
1、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2、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宦者竖刀以厚献于桓公,亦有宠,桓公许之立无诡。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竖刀因内宠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

贾逵(与《史记》作者司马迁同处汉代)解注史记时也只说:“雍巫,雍人名巫,易牙也。”要是本来姓雍,贾逵何必多此一举呢。只有不姓雍,只是来自雍地,才用得着解释是雍地的易牙。巫在古代是有智识、沟通天人的人。因此易牙应是来自雍地的巫人,才能有资格来齐国为大夫,因此《左传•僖公》应是指来自雍地名叫易牙的巫人在齐国为大夫。对于贾逵将雍巫与易牙视为一人的说法,唐代司马贞并不认同,说:“贾逵以雍巫为易牙,未知何据?”

《春秋左传•僖公》:“(公元前634年)置桓公子雍于谷,易牙奉之以为鲁援”,可见易牙与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的关系不一般。易朝志先生读史记中记载雍巫时点评如下:“易牙干预齐政,同公子雍的关糸。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出现雍巫,但非易牙。后人混之也。”

易牙贵为齐国三个大夫(上大夫)之一,这么多原始古籍都说易牙,难道不足以说易牙姓易?那么原始古籍也没有说孔子姓孔,是明摆着的事实。春秋时期的古籍没有说“张三,姓张名三字三郎”的习惯,这种提法是后面才有。现在要是一提到张三就说“张三姓张”,张三的爸爸不跟你急才怪(此地无银三百两)。一千多年后唐朝孔颖达《左传疏》、宋朝吴曾能《解斋谩录》、元朝阴幼迂《韵府群玉》因为理解错误,才说是姓雍名巫字易牙。尤其是唐朝的颜师古解注史记时象写小说一样将易牙刻划成一个典型的奸臣,后面对易牙的评价之差估计与颜师古的评注有关。

最早谴责易牙的是韩非子,从法制角度易牙无疑违反了齐国的法律。韩非子也对孔孟用以托古改制的禅让制大加批评,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其他原始古籍对易牙评价有些是中立的,大多是正面的。从这些文献我丝毫没有看出易牙在政治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易牙烹子适君,从现在的观点看当然是不合人情,但从当时的处境看还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易牙肩负重大外交使命(挽救了整个狄族免遭灭顶之灾),太子丹都还牺牲自己两个朋友去刺杀秦王呢;另一方面,是齐桓公问着要吃人肉,从君臣父子的伦理看也只能满足国王的要求了。食人,上古有此陋习(见台湾李熬关于吃人一文)。中国现在还有人到医院要吃人胎盘呢。中国人现在以吃野生动物为荣(我本人以前就这样),发达国家的人已经很看不起吃野生动物的人,更何况吃胎盘的人。非典过后应该会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社会风气吧。

《论语撰考谶》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论衡•问孔篇》云:“孔子不饮盗泉之水”。连盗泉之水都不饮的孔子对易牙的行为竟然没有谴责,反而盛赞易牙的厨艺;孟子还期望能吃到易牙的做的菜呢,怪哉!倒是我们易姓族人,听信后面孔颖达等人“姓雍名巫字易牙”的荒唐说法,也就不加推敲,以讹传讹了,清朝以后家谱因为考虑隐恶扬善,将历史上最有名的易姓人物排除在外。不过当时对文献的掌握有限,不了解真相,也就可以原谅。现在看到上面引用的文献,知道真相后要是还将易牙视为反面人物,真有数典忘宗之嫌!易牙是饮食业祖师,行业祖师就已经相当于开国帝王的地位,何况易牙还是春秋时期最大国家齐国的上大夫,总理级别人物了。历史上还有哪个易姓人物比得上易牙?因此《万姓统谱》将易牙和战国易恺(到魏国为相的中山君)列为易姓人物前两位是完全合理的。

易牙是饮食业的祖师(读书人尊比易牙稍晚一点的孔子为祖师,木匠尊战国时的鲁班为祖师)。据《饮食业考略》载,沈阳西关曾建有一座易牙庙,供易牙画像。现在台湾还有易牙庙。在元末明初时,有一位著名的烹饪家,韩弈,就推崇易牙,而写了一本烹饪专著叫做《易牙遗意》。而这本书《易牙遗意》也反映出厨业奉易牙为祖师爷,目前原版《易牙遗意》收藏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中。据《列子说符》白公问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说明将淄水(山东)渑水(河南)混放在一起,易牙也能将其分辨出来。《论语谴告》篇中也记道,易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硷,水火相变易,故膳无硷淡之失也。孟子曰:“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荀子.大略篇》:“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以定法度,制礼乐而传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异于变易牙之和,更师旷之律?”荀子将治理国家同易牙做菜相比。又据《战国策》,齐桓公半夜腹饥,易牙能用煎、熬、燔、炙等多种方法,并精心调和五味,制作美食而进献给齐桓公。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朝代可以换,但文化却是民族的根本,这也是中华民族虽两次亡国于蒙古人和满洲人手下而仍能保持根本的原因(现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老文明)。易牙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祖师是我们易家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朋友说我的厨艺是得到易牙的真传,我引以为荣。中山国王陵出土文物中包括有两壶古酒,启封时,酒香扑鼻。这两壶古酒竟能储存二千多年,至今不坏,证明了中山国的酿酒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传说当时只有中山国人会酿酒,鲁国人想得到酿酒秘方,始终也未能如愿,只捡到一些糟粕。可见传说也有可信的成分。这些也说明鲜虞/中山国饮食文化非常发达,可见白狄族易牙为中国饮食业祖师是当之无愧的。我们都羡慕英雄人物,但事实上还是于右任说的好: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几十年。除了秦皇汉武等少数皇帝外,其他皇帝都没有易牙对中华民族作的贡献大。要是我们易氏族人还以易牙为耻的话,真是愧对祖宗!

我上次已经考证易牙是白狄族人,而易水鲜虞/中山国是白狄族国家。尚公、恺公是现在易氏先祖,现在易氏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裔。中山国是世袭制。鲜虞国想必也是世袭制度。国王总不能长期亲自外出做间谍,那么易牙外出时候不可能是国王。似乎易牙不会是中山国王尚公、恺公的先祖,因此只能是现在易氏的先祖族人,不可能是直系先祖了。但由于多种古籍都说易氏是易牙之后,我们没有充足理由就不能推翻这种说法。看看当时情况,易牙本人或其后人还真可能是鲜虞国王:
1、因为易牙承担的责任重大,做出的牺牲也很大(还损失了一个儿子),能承担如此大任的可能是国王的兄弟或者子侄,至少应该是王族成员。春秋时期白狄长期战争,公元前627年白狄国王白狄子被晋国打败后俘虏。而《春秋左传•僖公》还记载其前7年(公元前634年)时易牙的活动。白狄子被俘后,从能力和功劳看,此时白狄国家重新选国王的话应该非易牙莫属了。
2、就算易牙本人没有当国王,但其宗族势力很大,春秋时期世袭制度并不特别严格,在后面长期战争过程中,王权的更迭是可能的,易牙的子孙可能当上国王,然后将世袭制度固定下来。

众谱共词说易氏起源与易水有关,而易水出现在史册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此前几百年应该就已经存在了。据记载其前400多年前北狄鲜虞国就已经存在于易水流域了,其前三百多年有白狄族易牙这个易姓最早人物。《姓氏考略》一书说易氏“以地为氏”,黔阳宋朝1260年谱序中说“自古有易国,后以为氏”。因此说现在易氏“以地为氏”还是有据可查的,这里的易国应该是指白狄(易)国/鲜虞国/中山国,说易水与生活在易水的白狄(易)有关才准确。

《元和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上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的后代;《姓氏考略》及黔阳谱说“以地为氏”。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现在易姓是易牙之后,但易牙并不是最早姓易的,易牙与其他族人一起都是因为“以地为氏”而姓易的,只是这些族人没有后代传下来而已,传下来的都是易牙的后代。

我在“中山国与易姓”文中已经考证到湘鄂多地家谱中记载的战国魏国上大夫恺公只能是中山国国王(由于很多历史学家都将后期中山误以为是魏文候的后代,我们家谱将恺公视为魏文候后代也是可以理解的);多地赣谱记载的太原始祖尚公与末代中山国王尚公的文献记载非常一致:《战国策》等古籍记载中山国末代国王尚公在亡国后到齐国为臣,后面被秦王扶持;而我们太原始祖尚公曾食采易水,到齐国为大夫,然后移居太原,葬于太原。两个尚公名字、时间、事迹都非常一致。只是古籍并没有提到秦王将中山王尚公扶持到哪里,而我根据家谱刚好回答了这个问题。至于为什么是在太原而不是在中山故地,是因为前247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前246年“初置太原郡”。直到公元前227年才完全占领中山故地。可能在公元前285年到247年之间就已经在秦国自己的地方扶持尚公,前247年时再将尚公转迁放太原。至于在公元前227年控制中山后为什么不再次迁中山尚公回中山故地?一方面此时尚公很可能很老或者已经死了(就算尚公公元前299年即位时候只有二十岁,其时也已经快九十岁了),另一方面此时中国即将一统了,秦王用不着采用“存亡继绝,定无罪之君”来收买人心了。因此我结合家谱除了从历史学角度澄清了“易牙取卫”、“中山君相魏”这两个历史疑问外,还回答了“秦王起中山”在何处这个问题。.......

转载二:湖南黔阳县(今洪江市)易氏溯源、谱序
(易富贤2003.10.30摘抄于黔阳谱)
一、黔阳易氏溯源
(黔阳易氏1994年十二修谱)
易氏原本姬姓。远在三千年前,周文王子姬发建周,大封功臣于天下,因地而姓。发弟姬高,受封于[毕],称[毕公高]。春秋时期,毕公远孙[毕万],仕晋为上大夫。晋献公以魏封万,万裔姓魏。战国初年,魏大夫[恺公],食采翼州东境易水,受姓为[易]。自此,中国姓氏史上始见[易氏]。(公元前643年已经有易牙,公元前479年有易甲了,-富贤注)
但《姓氏谱》上载有[易氏为齐大夫易牙之后]的错误说法。根据考察易牙是齐桓公的嬖臣,姓雍名巫字易牙,是雍姓不是易姓。我恺公是魏国人,不是齐国人。唐人孔颖达著的《左传疏》,宋人吴曾能著的《解斋谩录》,元人阴幼迁著的《韵符群玉》等书里,都有[雍巫字易牙]的记载。千百年来,误称易牙姓易,纯属以讹传讹。(《史记•齐太公世家》、《列子说符》、《荀子•大略篇》、《战国策》、《管子•小称》、《韩非子•二柄》、《韩非子•难一》、《大戴礼记•保傅》、《论衡•谴告》、《淮南子•超奇篇》《法言义疏•问神卷》都说齐桓公大夫易牙或狄牙。《左传•僖公》同时说雍巫和易牙。要是易牙只是雍姓名巫字易牙的话,这些原始古籍连姓、名都不提?一千多年后唐朝孔颖达《左传疏》、宋朝吴曾能《解斋谩录》、元朝阴幼迂《韵府群玉》才说是雍巫字易牙。估计是因为《左传•僖公》将雍巫和易牙并列,孔颖达等人就误以为是雍姓名巫字易牙。将易牙说成雍姓才是以讹传讹。巫在古代是有智识、沟通天人的人,《左传•僖公》应是指来自雍地名叫易牙的巫人在齐国为大夫。(关于易牙,请参看我的“有易部落-鲜虞国-中山国-易姓一脉相传”的考证文。-富贤注。)
[易恺公]是全中国易氏受姓始祖。原居山西太原郡阳曲县引龙岗圳上,后来迁居江苏金陵。西汉时期,恺公裔孙仁福公从金陵迁到苏州太仓县居住。西晋时期,仁福公的裔孙万年公,又从苏州太仓县迁居长沙浏阳县五宁乡太湖山下。到了东晋明帝年间,万年公的第五传孙[雄公]举孝廉,为舂陵令官宜阳别驾。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与陶侃、温峤、郭璞等共举义旗讨伐逆臣王敦,全家殉国。东晋旌谥雄公为[忠节]良臣,明朝追封雄公为[忠愍候]。因为雄公子孙世系有序可考,后裔咸尊雄公为我江南易氏始祖。
[雄公]字兴长,受封忠愍候。是我们黔阳易氏的远系始祖。世居长沙浏阳县太湖山下。隋朝大业年间,子孙们为避沈抑生暴乱,全族迁居江西吉周太和县。从东晋到唐朝大约四百年间,雄公子孙,世代蝉联。传到第十八代孙,与焕公生子常亮,称为亮公。
亮公是太和派的开派祖。他和其堂兄重公都是唐朝武宗年间人。重公子孙居江西袁州宜春县,称宜春派;亮公子孙居太和县,称太和派。亮公是我们黔阳易氏的血派祖,太和派是我们黔阳易氏的发祥地。亮公所生四子,分别叫做欢公、邦公、述公、达公。易氏门中赫赫有名的的山斋公是欢公的第八代孙。我黔阳易氏是述公的后代。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3-12-29 22:41:55编辑过

作者:易水围 (2013/12/29 22:41:03)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7,062.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