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知道的----------汉族的发展和演变 已阅:1744 / 回复:0(楼主)

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知道的----------汉族的发展和演变
2008/4/3 13:53:24 4444shuaku      发帖于:中国历史      共 10 条评论 浏览 3987 IP
一、地球生物发展史

宇宙形成之初,通过“大爆炸”产生了碳、氢、氧、氮、硫、磷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生物单分子包括氨基酸、脂肪酸、糖、嘌呤、嘧啶、单核苷酸、卟啉、ATP等高能化合物。生物高分子是指蛋白质、核酸、高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是由生物单分子经过聚合而成的多分子体系。(蛋白质是由α-L-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核酸是由嘌呤和嘧啶碱基,与糖D-核糖或2-脱氧-D-核糖、磷酸脱水缩合而成;多糖是由单糖脱水缩合而成。) 通过遗传密码的演化和前生物系统的过渡,地球上最终产生了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从原核生物过渡到真核生物,完成了细胞演化中最重要的一步。原始的真核生物是微小的单细胞,它们进行有丝分裂,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原始真核生物逐渐演化为多细胞的后生动植物。

地质史上最早为45--38亿年前的冥古代,然后为伊苏瓦、斯瓦齐、兰德、休伦、安尼米克共5代。 距今8--5.7亿年前为震旦代,距今5.7--2.45亿年前为古生代,古生代细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25--4.38亿年前,为震旦代、寒武纪、奥陶纪时期。藻类是元古代海洋中的主要生物,大量藻类如蓝藻、绿藻、红藻在浅海底一代复一代的生活,逐渐形成巨大的海藻礁(又称迭层石)。 寒武纪时各门类无脊椎动物大量涌现,但以三叶虫为最多,占当时动物界的60%。奥陶纪时各门类无脊椎动物已发展齐全,海洋呈现一派生机逢勃的景象。

距今4.38--3.55亿年间,为志留纪、泥盆纪时期。生物发展史上有两大变革,其一是生物开始离开海洋,向陆地发展。首先登陆大地的是绿藻,进化为裸蕨植物,它们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在变化多端的陆地环境生长,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其二是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志留纪时出现的无甲胃鱼类,是原始脊椎动物的最早成员,但却不是真正的鱼类;到泥盆纪时出现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才是真正的鱼类,并成为水域中的霸主。
距今3.55--2.5亿年的石炭纪、二迭纪时期,陆生生物飞跃发展。石炭纪时裸蕨植物已绝灭了,代之而起的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种子蕨类等植物,它们生长茂盛,形成壮观的森林。与森林有密切关系的昆虫亦发展迅速,种属激增,到二迭纪末期已有几万种昆虫。此外,脊椎动物亦在石炭纪时向陆上发展,但因为不能完全脱离水域生活,只能成为两栖类动物,到二迭纪末期,两栖类逐渐进化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原始爬行动物。古生代末期,地球上全部生物界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衰退和淘汰,但各门类生物仍有不少科属得以延续。

距今2.5--0.65亿年前为中生代,分为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中生代生物界最大的特点是继续向适应陆生生活演化,裸子植物进化出花粉管,能进行体内受精,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更能适应陆生生活,形成茂密的森林。动物界中爬行动物也迅速发展,演化出种类繁多的恐龙,成为动物界霸主,占据了海、陆、空三大生态领域。 中生代末期,生物界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极度繁荣的恐龙突然绝灭;海域里很多无脊椎动物如海蕾、海林檎、菊石、箭石等遭淘汰。

从0.65亿年前到今天为新生代,分为老第三纪、新第三纪、第四纪。老第三纪细分为古新世(0.66-0.55亿年前)、始新世(0.55-0.37亿年前)、渐新世(0.37-0.24亿年前);新第三纪细分为中新世(0.24-0.06亿年前)、上新世(0.06-0.034亿年前);第四纪细分为更新世(0.034-0.0001亿年前)、全新世(1万年前到现在)。 进入新生代,被子植物因种子在子房内发育,并进行双受精作用,完全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取代了裸子植物成为植物界的新霸主。 哺乳动物在二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由爬行动物中的下孔类中的兽孔类进化而来,进入新生代,哺乳动物爆炸性大发展,成了陆上霸主。 人类起源于新第三纪的森林古猿中的一支,经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两个过渡阶段的演化,终于在第四纪初出现了真正的人类。

在生物学上,现在世界上的人种只是一个种,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Hominida-e)-人属(Homo)-智人种(Homo sapiens)。智人种根据共同遗传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智人种亚种。 1.蒙古利亚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该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其中包括居住于中亚-东亚-北亚的大陆人种、太平洋人种、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种;该人种在三大人种中人数最多,现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南北美洲;该人种的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型近似方形,面部宽平,鼻低、颧骨突出,眼狭细。 2.尼格罗人种(Negroid):又称黑色人种、赤道人种;起源于非洲,其中包括西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中非班图人种、南非布须曼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等;该人种现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西印度群岛、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其特征是皮肤黑棕色、毛发细短、卷曲、体毛特少、眼睛为棕色、头型长、鼻低而大、唇厚。 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又名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Cavcasoid);它起源于欧、亚、非相连接地区,包括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东北欧的北海-波罗的海人种、南欧的印度-地中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该人种现分布于全部欧洲、亚洲的西伯利亚、西南亚、北非、印度、澳大利亚、南北美洲。

从语言来说,白种人分印欧、高加索、闪米特含米特、乌拉尔共4个语系。 其中,斯拉夫、日尔曼、拉丁、凯尔特、希腊-阿尔巴尼亚、波罗的、吐火罗、雅利安、安纳托利亚、巴斯克属于印欧语系。(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高卢属于凯尔特,立陶宛-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属于波罗的,波斯-普什图-库尔德语-俾路支-塔吉克-奥塞梯属于西雅利安,巴基斯坦-印度斯坦-孟加拉-吉普赛-南尼泊尔-僧伽罗-马尔代夫属于东雅利安,赫梯-吕底亚-吕齐亚属于安纳托利亚) 卡巴尔达、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格鲁吉亚属于高加索语系。犹太-阿拉伯-柏柏尔-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的库施特-古埃及后裔科普特-乍得的毫萨属于闪米特含米特语系。

从人种来说,白种人内部同样差异很大,主要分北欧人种和地中海人种。北欧人种又分为波罗的海亚人种和巴尔干亚人种;波罗的海亚人种包括大西洋人(凯尔特人)、北欧人(日尔曼人)、东欧人(斯拉夫人);巴尔干亚人种包括南部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拉丁人。 地中海人种分为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和高加索亚人种。 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包括阿尔卑斯人(南部日尔曼人和凯尔特-日尔曼-拉丁混血的法兰西民族)、地中海人(拉丁人、希腊-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闪米特含米特人、帕米尔人(南亚雅利安人);高加索亚人种包括高加索人和西亚雅利安人。

黑白混血人种包括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库西特人。黄白混血人种包括突厥人种。

二、华北地质史

地质学中的地台是指构成大陆的地壳内相对稳定的地区。原先此处的地壳活动性也是强的,产生明显褶皱后,隆起成为古陆,此后便再没有产生过显著的褶皱,而是表现为整体性的升降,即变得比较稳定了。华北地台的经历正是如此,它隆起于17亿年以前,随后持续抬升,形成中国范围内最大最早的一块古陆。经过12亿年,到寒武纪早期华北地台才转而下沉,海水漫上地台,古陆面积逐渐缩小;至寒武纪中期,大部分已为海水所淹没。奥陶纪中期华北地台再次上升,到奥陶纪晚期已大部分重新露出水面;持续上升到志留、泥盆纪时期,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到石炭纪早期已因受到长期剥蚀而演变成一片准平原。随后又转入间有沉降、海水入侵、形成面积广大的浅海。 至二叠纪时,再转为以抬升为主,浅海演变成陆上的湖泊,而且湖面逐渐缩小。华北地台上升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不过这是就整体的总趋势而言,其间或升或降,不同地区之间还有很大差异。

在整个华北地台以抬升为主的形势下,华北平原在中生代早期与西边的山西高原本为一体,也是高地。随后发生了被称为燕山运动的造山运动,华北平原所在地区于此时转而沉降,与此同时,西边的山西高原抬升,太行山在白垩纪末期已具雏形,巨大的断层沿大行山麓延伸,在此两边东降西升,界限分明。

原先印度大陆本紧靠着南极大陆和非洲,由于板块的运动,它在中生代时脱离出来向北漂移;进入新生代时才接近亚洲大陆,中间还隔有一道喜马拉雅海槽;到第三纪末期两个大陆碰合在一起了,雅鲁藏布江河谷就是它们的结合之处。正是它们的碰撞使喜马拉雅山升起,青藏高原急剧抬升,成为影响中国全境的喜马拉雅运动。 山西高原在此影响下,产生了两条近于平行的大断裂带,南端与关中平原所在处的沉降带相接,它们曾蓄水相通,称为古汾渭湖;今天虽已被泥沙淤塞成为平川,沉降仍未停止。 持续沉降意味着地势始终保持低下,不用挖很深就能遇到地下水,这固便于先民凿井而饮,但也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像山西太原最早曾称为“大卤”,意为广大平坦的盐渍之地;关中平原也久受盐碱化的威胁。从汾河到渭河,它们所经过的狭长谷地,均是这种地质构造在地形上的反映:中间是下降的断块,两侧则为相对上升的断块所限制。

在山西高原西边,吕梁山、秦岭、六盘山、贺兰山等山脉环绕的范围以内,是华北地台中最稳定的一个地区。它在中生代时曾微微向下弯曲,形成碟状盆地,随后又逐渐升起,长期遭受剥蚀的地面变得相当平坦,海拔却不低,达1000~1400米;其南部为黄土覆盖,形成黄土高原,其北部则表现为草原或沙漠。

到了第四纪初期,在黄河发源地处,由于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喇山对峙南北,也由于今日若尔盖草原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此时处于下沉状态的地区,自河流而来的滔滔河水,遂亦以此古若尔盖湖为归宿。 当时今天的共和县一带也是一个蓄水的盆地,来自西倾山和阿尼玛卿山间的一条河流注入其中,它日后也成为黄河上游的一段。此时共和盆地与东边的河流还不相通,那一段黄河流入贺兰山旁因断层陷落而形成的古银川湖即今之宁夏平原。 在鄂尔多斯东缘,一条河流经由一串较小的湖海流入古汾渭湖。古汾渭湖此时也是封闭在内陆的,东边的中条山还阻挡着它与大海相通;山脉东侧的流水经由不止一股河道,在山东丘陵南北入海。

流水的冲刷在源头地区作用很强,原来浅浅的河底逐渐变深,源头的位置也向河流流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日积月累,这种溯源侵蚀作用终于将分水岭打开,两边的河流贯通汇合,海拔高处的河流改变原来的流向,汇入海拔较低的河道中。于是黄河诞生了。

山东丘陵是最早升出水面的古陆的一部分,其后虽也有过为海水淹没的时候(如在寒武纪、奥陶纪),但从长期来看,大部分时间是陆地,而且近期还在上升。山东丘陵上升的时候,旁边的平原却在下沉,使海水曾淹没到太行山麓,黄河和其他众多入海的洪流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于是有了今天的华北大平原。

三、旧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人类,以打制石器为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距今一万年时,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结束。

这个时代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全部地区、低纬度地区的一些高山出现了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前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多次交替,并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动植物的迁徙绝灭。 中国华北更新世可以分为4个时间单位,依次称为“泥河湾期”、“公王岭期”、“周口店期”、“马兰黄土期”。泥河湾期相当于早更新世,公王岭期和周口店期分别相当于中更新世的早期和晚期,马兰黄土期则相当于晚更新世。

泥河湾期的地层以由砾石、砂、泥灰岩、粘土构成的河湖相堆积为代表。“泥河湾动物群”由长鼻三趾马、板齿犀、后裂爪兽等第三纪末期的残余种属和象、马、骆驼、野牛、羊等近代哺乳动物的属组成。其中有许多是北方型的动物,反映一种比较凉爽的疏林草原环境。泥河湾期地层除分布在横亘于山西、河北两省北部的泥河湾盆地外,在黄河中游的汾渭地堑区等地也有出露。现已从这个时期的地层中发现了3个旧石器地点:山西南部的西侯度、位于泥河湾盆地里的小长梁、东谷坨。埋藏环境表明当时人们是沿着湖滨、河岸活动的。

公王岭期地层以夹有古土壤的厚层原生黄土为代表,标准地点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从这里除发现蓝田人头骨化石和石器外,还发现了一个由38种动物组成的“公王岭动物群”,包括一些第三纪的种属(如巨剑齿虎、奈王爪兽等)和较多的更新世种属,现生种属仅占整个动物群的13%。公王岭动物群中有一批过去未曾在秦岭以北发现过的南方种类,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中国貘、中国爪兽、毛冠鹿和苏门羚等,这表明当时华北的气侯比较温暖湿润。公王岭期的人类活动遗迹除蓝田外,还见于山西南部的□河等地。从埋藏环境看,当时人们似乎更多地活动于河谷地带。
周口店期的标准地点是北京人遗址,属洞穴堆积。这时黄土堆积在华北广泛形成。 周口店动物群由近100种哺乳动物组成,可分成3类:首先是泥河湾期残留的种属(如剑齿虎、居氏大河狸、三门马等);其次是真正的更新世种属(如纳玛象、披毛犀、肿骨大角鹿、中国缟鬣狗、洞熊、杨氏虎等);最后是一些最早出现的现代哺乳动物种(如狼、棕熊、小型啮齿类动物)。从生态上看,这个动物群所反映的气侯和地理环境非常复杂,但大部分是温带古北界的种类。这表明当时周口店一带的气侯总的来说具有温带特点,和今日华北接近。不过,其间曾发生过多次冷暖、干湿的明显波动,而且气侯的大陆性程度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马兰黄土期地层以分布极广的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和河流的或河湖相的堆积为代表,标准动物群是产自鄂尔多斯高原东南角的河湖相堆积层中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它的重要成员有纳玛象、野驴、普氏野马、披毛犀、诺氏驼、马鹿、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原始牛和最后斑鬣狗等,多半是适应草原生活的动物,但也有一些喜欢在水边、林边生活。从动物群总的特点来看,华北在马兰黄土期的气侯要比前一时期寒冷和干燥。

更新世期间,东北的气侯和华北的差别不大。辽宁也有早期人类的活动。 从晚更新世起,东北与华北在气侯上的差别越来越明显。这一时期生活在东北的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它在成分上与西伯利亚动物群基本相同。像狼、洞熊、猛犸象、普通马、披毛犀、马鹿、大角鹿、野牛、原始牛等,从中国东北到西伯利亚以至欧洲,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一动物群拥有萨拉乌苏动物群所缺少的猛犸象和东北野牛等种属;森林动物所占比重也大于华北的动物群。这些差异,表明晚更新世东北的气候总的说来是比较寒冷和潮湿的。

由于纬度较低的缘故,长江以南地区在更新世期间气侯的变化不如北方显着。从分布很广的石灰岩洞穴或裂隙堆积中发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从早更新世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只是根据一些特殊或稀有的种类,才能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作进一步的早、中、晚划分。华南也存在河湖相堆积中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如早更新世的云南元谋动物群和晚更新世的四川资阳动物群。元谋动物群反映一种比较凉爽的疏林草原环境,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则反映温暖湿润的山林环境。资阳动物群除含有犀牛、水鹿和剑齿象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分外,还包括一般只生活在高寒地区的猛犸象,其性质比较复杂。

在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气侯影响下,植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华北位于寒温带、温带区域与亚热带区域之间,属过渡地带,所以受冰期、间冰期气侯交替变化的影响尤其强烈。孢粉分析的结果表明: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这里至少可以划分出5个冷期和4个暖期。冷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今的要低4~7.5℃,而暖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今的要高。在冷期里,暗针叶林(云杉、冷杉林,或云杉、冷杉、松林,或含云杉、冷杉、松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发育,从高山向河谷和平原、从北向南蔓延。但在冷期的极盛阶段则代之以适应干冷气侯的草原性植被。在暖期里,盛行针叶阔叶混交林或阔叶林。据研究,公王岭的蓝田人生活在暖期里,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人生活在冷期里。北京人的时代延续达50万年,其间曾发生多次冷暖期的交替变化。

在冰川作用引起的海平面升降以及新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下,中国东部在第四纪以来发生过多次海侵和海退。在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期,海面要比今日低130多米,以致黄海北部大陆架出露,使哺乳动物和人类可以从陆地迁移到沿海的岛屿上去。进入全新世,随着气侯逐渐变暖,海平面回升,一些陆地又重新被海水淹没。

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中国十分丰富。 早期直立人的化石,已发现的有元谋人、蓝田人、湖北郧县的材料;晚期直立人的化石特别丰富,有北京人、和县人、金牛山人以及在安徽巢县、山东沂源、河南淅川和南召、湖北郧西、贵州桐梓、辽宁庙后山等地发现的材料;早期智人的化石有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以及辽宁喀左等地的材料;晚期智人的化石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资阳人以及辽宁的建平、海城、丹东,甘肃泾川,云南丽江,台湾省左镇等地的材料。

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最早的直立人。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距今170万年。金牛山文化发现于辽宁省营口县田屯村的金牛山,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马坝人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属早期智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之末。 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的明德-里斯间冰期,距今70万至20万年,北京人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和县人发现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石灰岩洞穴中,属直立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距今19000年。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 四川省资阳县城西黄鳝溪资阳人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发现了一颗猿人臼齿化石,与北京猿人时代相当。在三门峡水磨沟、陕县张家湾、灵宝孟村、渑池县任村、安阳市郊的小南海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

四、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阶段,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中国的新石器文化起始于公元前6000多年,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延续到前2000年。中国新石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泉,特别是以中原为核心的一脉相承的新石器文化,与后来青铜时代的商周文化紧密相连,并同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交互影响,是中国历史连续发展的具体例证。

以原始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北方等4个地区。 黄河流域地处黄土地带,属半干旱的气候环境,自然植被以耐干旱的蒿属等草本植物为主。气候比今日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而黄土含有矿物肥料物质,土质松疏,易于垦植,从前6000年起,已形成较发达的粟作农业文化。其后,在黄河中游、下游、上游,分别演变发展为几支新石器文化。

黄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以河南新郑裴李岗(前5500~前4900年)、 河北武安磁山(前5400~前5100年)、甘肃秦安大地湾(前5200~前4800年)3个遗址为代表,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比大地湾文化稍晚。他们农业经济的色彩比较浓厚,采集渔猎仍占相当的比例。裴李岗、磁山、大地湾文化,都与后来的仰韶文化有因袭发展的关系。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的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它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湖北西北部。年代为前5000~前3000,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时的农业经济发达,除粟、黍一类耐旱作物外,还种植蔬菜。家畜仍限于猪、狗两种,也发现有鸡。定居生活相当稳固。

仰韶文化在黄土高原的遗存,可分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4个类型,史家可归入半坡类型;黄土高原的东南边缘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即洛阳以东的豫中地区,划分为庙底沟和大河村两个类型;沿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即豫北、冀南一带,可划分为后冈、大司空村两个类型。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揭露了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汝州洪山庙遗址出土的记事性图案(包括人、龟、鸟、蜥蜴、鹿以及它们的塑像)是研究中国远古神话起源的珍贵资料。此外郑州西山遗址还发现了夯土城址。 仰韶文化已经进入发达的氏族社会阶段。

继仰韶文化而兴起的是黄河中游地区的龙山文化,它包括了早期的河南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晚期的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时间为前2900~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继续,以河南为中心,也包括晋南和冀南的部分地区,年代为前2600~前2000年,后来的偃师县二里头文化便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与庙底沟二期文化有继承关系,分布在关中,陕北和陕南也都有其遗存,年代为前2300~前2000年。

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先后存在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存,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又称为甘肃仰韶文化,为仰韶文化的一种地方性的变体,年代为前3300~前2050年。 齐家文化起源于陕西龙山文化,随着不断向西发展,又承袭了马家窑文化的若干因素,地域性也就显得更加突出,实质上当属龙山文化的变体。齐家文化早期年代为前2000年,已普遍出现铜器,晚期年限可到商代。至于甘肃西部的火烧沟文化,则已进入比较发达的青铜时代,年代为前1900~前1700。

黄河下游地区较早的文化是山东滕县发现的青莲岗文化,它分布于淮北、鲁南之间,年代为前5400~前4400。 北辛下层的石磨盘和青莲岗、大墩子下层的陶支架、彩陶等,先后与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有某些联系;而青莲岗的宽檐釜和角形把手,又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密切相关。 青莲岗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先驱。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和江苏的淮河北岸,在皖北、豫东和辽东半岛一带也有零星发现。年代为前4300~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到了晚期,它还深入豫中地区,如在平顶山寺冈、偃师滑城等地都有发现。辽东半岛旅顺郭家村下层,是大汶口文化向北波及的证据。

山东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它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 它的分布以山东为主,也包括江苏、河北和辽东半岛等部分地区。以两城镇、城子崖、岳石为代表。年代为前2500~前1600年。它曾与河南龙山文化并存,下限则较晚,当中原地区已进入商代之后,山东龙山文化还延续了一个时期。山东龙山文化与中原的青铜文明有某些联系。

长江中下游为连续的冲积平原,地势坦荡,湖泽较多。属于中亚热带温热潮湿的气候,大致与今两广和云南地区的气候接近。这里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都以稻作农业为主。在几个区域内,各自形成了不同序列的几支新石器文化。

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和三峡地区,有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湖北龙山文化3种新石器时代遗存。此外在鄂西北和豫西南的汉水流域,存在着具有较浓厚地域性因素的仰韶文化遗址。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川、鄂的三峡地区,鄂西南和湘北一带。它与仰韶文化之间存在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年代为前4400~前3300年。 屈家岭文化分布在湖北境内和豫南一带,与庙底沟二期文化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年代为前3000~前2600年。 湖北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与中原的龙山文化有较大的区别,年代为前2400年。 这3种文化有继承发展的关系。

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还包括北阴阳营的文化遗存。 南京北阴阳营遗址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有相似之处,但这里彩陶和角形把手较多,为马家浜文化所罕见。如果将宁镇山脉和秦淮河连接成的丘陵地带,以及相邻的安徽境内的长江南北等地作为一个文化区,或可命名为北阴阳营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第三期文化,与北阴阳营在文化因素和地域上都比较接近,是否属于同一文化体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薛家岗三期文化的年代为前3200~前3000年。

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限于杭州湾和舟山群岛,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发现的成堆稻壳,为亚洲最古老的稻作遗存。河姆渡遗址3、4层的年代为前5000~前4000年。

马家浜文化分为马家浜和崧泽两期(不包括罗家角4层),分布在太湖流域,时间为前4300~前3300年。 继马家浜文化发展起来的是良渚文化,年代为前3300~前2200年,在文化特征上与山东龙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联系。

五、黄种人各民族

9万年前,非洲东部的一个妇女生下四个孩子,分别叫黄、白、棕、黑。小黄与小白一道首先迁移到今天两河流域,进而到达中亚,过着游牧生活,在1.8万年前,黄白开始分离,白人向西进入欧洲,征服当地土著,形成闪含语系、印欧语系。一部分黄人向西迁移,征服当地土著,建立苏美尔文明、波罗地海-突厥国、古赫特王国的爱琴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鉴于广大的东亚原始人已经在先前的冰期(距今7万年,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中全部死光,一部分黄人奔向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占据中国南部、进而渡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亚-南岛、百越(壮侗或泰老)部落,为南亚人种。另一部分黄人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形成阿尔泰部落,其中游牧在河套和黄土高原的为突厥群,游牧在河北平原为蒙古群,游牧在环渤海和朝鲜半岛的为通古斯群,均为北亚人种。

(1).阿尔泰民族与南方民族的分布

后来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东迁突厥游牧区,在长期的战争和交往中,吐火罗人被突厥群同化,所以后来的苏美尔、匈奴、坚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黄白混血人种。随着突厥族群的西迁中亚,他们与当地的晚于吐火罗人到来的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也发生融合。

前2900年,从突厥族群分化出一支部落,他们西迁乌拉尔山,部分继续西迁到北欧,他们与当地的白人融合形成乌拉尔民族,成为芬兰、爱沙尼亚、摩尔多瓦、乌德穆尔特、拉普、马扎尔、涅涅茨人的祖先。公元400年匈奴西迁、公元600年蒙古族群的柔然人厌达人西迁,一部分与中亚北部的突厥人融合后形成保加尔人、鞑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尔人,另外一部分同化于马扎尔人之中。 突厥族群沿勒拿河、叶尼塞河向北极地区移民,形成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接着又经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成为阿留申人、爱斯基摩人、印地安人,这些人都没有与白人发生融合,属于纯粹的黄种人。

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进,其中的三苗部落占领河南平原,其余部落与通古斯融合为新的民族(东夷),韩民族就是东夷的一支;一部分通古斯部落不甘与百越并处,逃往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演变为鄂温克、肃慎民族。通古斯民族和东夷还进一步迁到日本征服当地的南岛群成为统治阶级。

最后一部分黄种人在与印欧语系相处多年后,也决意离开中亚,向东进入昆仑山,形成汉藏部落,汉藏部落进而向东迁移散布河西走廊、湟水流域、渭河上游。汉藏部落的藏缅族群居住在湟水流域、昆仑山、河西走廊,而原始汉语部族居住在甘肃天水、陕西宝鸡一带,原始汉藏部落属于远东人种。藏缅族群逐渐南迁,其中羌人藏人分布在甘肃、青藏、新疆,蜀人、氐人、巴人分布在四川。

百越族群分布在中国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三苗分布在江淮和长江中游江南、扬越分布在长江中游、吴越分布在长江下游、闽越分布在闽江流域、南越分布在珠江流域,部分则漂流到日本。百越族群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

南岛族群受百越南迁影响,散布到越南占城、日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部分继续南迁到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关岛、瑙鲁、基里巴斯、图瓦卢)、美拉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斐济)、波利尼西亚(夏威夷、萨摩亚、汤加、库克群岛、土阿莫图、毛利)等地,他们同化了当地的棕色人种原始澳大利亚人。南岛族群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

南亚族群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受百越族群南渐和雅利安南下印度的影响,南亚族群居住区被分割成几块:中国的百濮(佤-德昂-布朗)、缅甸的孟族、柬埔寨的高棉族、马六甲族、印度的蒙达族、斯里兰卡的维达人。其中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南亚族群受到黄种人影响,不再是纯种的棕色人种了。

(2).华夏族的形成

原始汉语部族后来继续向东迁移,逐渐散布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在这里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前仰韶文化。由于此时禽兽多而人少,于是原始汉人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这时的首领被称为有巢氏。之后原始汉人发明钻燧取火,这时的首领称为燧人氏。这个时期,突厥群和蒙古群(被称为戎狄)都臣服于原汉族,自动向北撤离,突厥退缩到黄土高原北部并开始迁移到蒙古高原,蒙古退缩到北京并开始迁移到大兴安岭森林,没有退缩的突厥和蒙古,与原始汉人融合,操带阿尔泰特征的汉语。

这个时候,由通古斯和百越混合而成的原始东夷强大起来,挡住了原始汉人继续东进的道路,东夷的首领华胥氏居住在今天的曲阜。经过多年的征战和文化交融,华胥氏的后裔在中原地区逐渐与原始汉人混同。华胥氏后裔一支后来移居汉人故里甘肃天水成纪(今秦安县),与当地汉人某男交婚,生下太昊,后来,由于母系氏族社会不知父亲在何处,太昊率领族人奔向母系故里,到达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时,发现该地适合居住,于是定都于此。在宛丘太昊创建了八卦、结网捕鱼,由于他特殊的出身,被华北平原西部的原始汉族和华北平原东部的东夷尊为共同的首领。太昊娶西华县的氏族首领女娲为妻,开创了一夫一妻\\近亲不通婚的先河,摈弃了原始的群婚制。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与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为黄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认同的人文始祖。太昊时代由于发展了人工饲养家禽、家畜,取代了以往的渔猎生产,所以首领太昊又被称为伏牺氏(伏羲氏)。

伏牺氏之后,公元前30世纪,原始汉人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生产的阶段,首领称神农氏。神农氏定都宛丘,并遍尝百草,发明了中医。神农氏为开拓生产、生活空间,逐渐向东北发展,与生活在今山东西南部的东夷部落斧燧氏发生冲突。神农氏将其击败、兼并。随后,神农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阳地区迁移至今山东曲阜一带。附近各部落自动归附,组成部落联盟。此战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的第一次作战行动。神农氏文化也是原始汉人与东夷文化的融合。

神农氏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后来该部族由于黄河洪水西迁到今甘肃天水。 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蟜氏。 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他们与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

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黄帝于姬水(天水)。黄帝长大后与他的前辈伏羲一样,受肥沃的中原吸引,离开故地,向东发展,到达今黄陵县。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 炎帝八世孙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部落相遇。两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葬濮阳西水坡,称“帝丘”。 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流,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正式出现。

黄帝之子计25人,因母不同而有12姓:姬、西、祁、纪(己)、滕、任(妊)、苟、僖、姞、儇、衣,但仅有姬、祁、任、己、姞的后裔有封国。今晋南及晋豫陕接壤地区,春秋初仍颇多姬姓小国,其中,虞、虢、霍、韩为周所封,焦、滑、杨、魏、芮、荀、贾、狐、耿是夏商旧国入周仍列诸侯。 祁姓祖帝尧,有唐、杜、房等国;己姓有苏、温、顾、昆吾等国;姞姓有南燕、巢、密须诸国;任姓祖奚仲,有薛、铸、挚、畴等国。这些姬姓以外的小国,除极少数在今山东与河南南部,大多都在陕豫晋接壤区及太行山东麓。黄帝的苗裔,春秋时仍有姬姓之戎(王室原本华夏人,因当上了阿尔泰人的首领而被之同化)活动于晋陕之间,太行山东麓今河北中部有祁姓的白狄鼓国,姬姓的白狄鲜虞,鲜虞之后建中山国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

黄帝大儿子玄嚣,二儿子昌意。昌意后裔高阳(帝颛顼);玄嚣后裔高辛(帝喾)。 前2500年,颛顼在位,颛顼是一位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东夷的古帝,是东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颛顼的后裔舜在东夷亲戚家长大,成了有虞氏首领;颛顼的儿子娶四岳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郑;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 前2400年,帝喾在位,他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常仪生挚,庆都生尧,姜女原生弃,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 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禹幼年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鲧被帝尧封于崇(嵩山),后因治水失败被杀。 四岳为姜姓的祖神,其后裔在西周的有申、吕、齐、许等国。姜子牙以前,已有逢伯陵(姜姓)在齐;吕原在陕西,后迁今南阳市境与申共居;许即今许昌市境。 四岳一支继承了炎帝称号,都陈(河南淮阳县),由于神农氏先前也在此建都,所以后人常常把炎帝和神农混淆。 四岳另一支与黄帝系颛顼婚姻,发展出祝融八姓 (己、董、彭、秃、妘、曹、斟、芈),最初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以后向南发展,至于河汉之间。祝融八姓的长支为昆吾,己姓,为黄帝集团十二姓中的旧姓;楚出自芈姓。氐羌入藏缅族群成为其首领,控制黄土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藏缅族群后来逐渐东进南进,沿长江东进到云梦大泽(洞庭湖),同化或驱逐当地的扬越与苗瑶,三者融合为楚人的先祖;藏缅族群南下,驱逐同化当地百越,融合为彝族、白族、缅甸族的祖先。

综合以上所述,原始汉语最初分布于黄土高原(含渭河流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其中炎黄融合而成的华夏语是汉语的一支,分布于渭河流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部。陕北、晋中北的高原汉语与突厥语组融合,成为目前秦晋方言的源头。河北平原的华夏语与蒙古语组融合,成为燕赵方言的源头;炎帝部落统治了大半个河南省,百越通古斯融合的东夷语也被华夏语所函化,成为中原官话的源头。

由于蒙古语组曾在河北平原与远东人种的汉族混合的厉害,以至于退回大兴安岭的蒙古部落亦由北亚人种变为了远东人种。受东夷混化影响的黑龙江通古斯也由北亚人种变为了远东人种。 藏缅族群由于与百越混化的厉害,血统和语言上与百越亦有很多近似之处。北方官话区、秦晋方言区的汉族有更多的阿尔泰血统,语言上亦有其痕迹,不过话说回来,阿尔泰民族受汉族文化和血统上的影响远较汉族受其影响为甚。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4-1-4 22:26:07编辑过

作者:易水围 (2014/1/4 22:25:27)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6,642.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