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姓氏谱》简论姓氏史的“虚”与“实” 已阅:1494 / 回复:0(楼主)

《中华姓氏谱》

  
简论姓氏史的“虚”与“实”
凡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姓,知道自己姓氏的历史是每个人的期望。这样,姓氏史研究工作者任务就十分重大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造次。凡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姓,知道自己姓氏的历史是每个人的期望。这样,姓氏史研究工作者任务就十分重大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造次。隐藏>>
简论姓氏史的“虚”与“实” ——在《中华姓氏简史》主编会议上的发言谢五八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 更是一个充满朴素哲学思想基础的国度, 做什么事都讲究 阴阳平衡和金木水火土五大基本物质元素的协调。 因此, 我们编纂姓氏史也存在阴阳协调问 题,也即对史实“虚”与“实”的态度与运用问题。我们都希望把族史编得十分真实,甚至 达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但有许多历史是很难还原再现的, 有许多我们正在研究的所谓史料也 不是完全可靠的。所以我们不能仅凭主观愿望一味地求实求真,以免造成南辕北辙、事与愿 违的结果。 为了避免越觉得自己是在 “求真务实” 时, 却实际上就越是在离题造假的的情况, 我们在编史时就不能脑子“一根筋” ,认死理,要学会“务虚”与“务实”并举,综合考虑。 一、对远古史以虚论按一般历史时代划分,三皇五帝时代称远古时代;夏、西、周时期称上古时代;秦、汉 至清末称中古时代;辛亥革命以后称近代。史书上,一般习惯将三皇五帝时代称为“传说时 代”“传说时期” , ,说明记载并不是很实在的,仅仅是口头“传说”而已。事实上,在远古 时期,尚没有文字,对当时的人物与事件,也只能是“传说” 。从今天严谨的角度看,许多 这类历史传说是经不起推敲的。 比如: 传说伏羲与女娲创造了人类, 可根据现代人整理的 《三 皇五帝年表》看,伏羲氏生于约公元前 7724 年,在位 118 年,女娲氏生于约公元前 7000 年,在位 130 年,二人岁数相差 720 年,可能是夫妻吗?又比如:史书上说少典生炎帝与黄 帝,根据年表,炎帝神农氏生活于公元前 3216—3077 年, 在位 120 年;黄帝生活在公元前 2697—2597 年, 在位 101 年。二人年龄相差 519 年,可能是兄弟吗?炎、黄有可能联手与 蚩尤逐鹿中原吗?而生于公元前 2370 —2338 年之间的蚩尤氏会与生于 846 年前的炎帝、 与 生于 327 前的黄帝打仗吗?除非进入了时间隧道!所以国家公布的《中国历代纪元表》把五 帝时间段用了一个“约”字,即约前 20 世纪初—前 21 世纪初,只敢讲一个大致的时间,不 敢说死了,这就是科学的态度。但我们有些族谱上,把远古、上古时代的先祖记载得有鼻子 有眼睛的,实在让人难以理喻与相信。这样的谱牒实在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二、对“炎黄”不能看得太实在大部分姓氏的谱牒上, 多数垂线图从炎、 黄往下吊, 说是炎帝世系或黄帝世系。 其实, 是没有道理的,其间的那些先名讳也多是杜撰的。 实际上,世界上有没有炎帝、黄帝这些人,还是一个未知数。关于这一点,不但今人无 底,古人也无底。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三皇五帝” ,古人是怎么认定的。 对于“三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以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 , 《太平御览》卷 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 《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 主张三皇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 、 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 《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 《通鉴外纪》又以伏羲、 神农、共工为三皇。顺手拈来就找出了六种不同的说法。 至于“五帝” ,说法也各异。 《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五帝德》列黄帝、 、 、 、 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 、炎帝(神农) 、黄帝、 少皞、颛顼为五帝。 《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 、 、颛顼、高辛(帝喾〕 、唐尧、 虞舜为五帝。 《尚书》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 的 “五帝” 为东方太皞、 南方炎帝、 西方少昊、 北方颛顼、 中央黄帝。 而唐贾公彦疏 《周礼• 天 官》 “祀五帝” ,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先纪。也分别有六种不同的说法。由此看来,文字产生后的古人,对几千年前的 口头传说故事,也听到了不同的的版本,所以才有不同的记录。口头传说必竟有其随意性, 不可能如文字记载那样定格, 以致有不同的版本也是很正常的。 从这些口头传说的不确定性 与多样性,也同时说明了这些口头传说的误差性与不可靠性。 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远古、上古时期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的领袖。三皇所指诸人,是中国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 如燧人、有巢、伏羲等, 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中高阶段; 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阶段; 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 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 五帝所指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所实行 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这些没有确切的年代, 没有当时的文字证 明, 没有文物古迹证明, 来源于人们的口头相传历史, 对人物的刻画与能耐往往有夸大之说。 如黄帝命人制指南车(战国时期才发明司南) ,命仓颉造字(字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形 成的) ,神农尝百草,教人种五谷,事实上,早在六七千年前,处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 时期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就知道种粟和水稻了。 又如黄帝战蚩尤这件事, 古书说的简直就是 神仙在战斗,这哪里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啊,比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先进多了。实际 上有这种可能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我们对远古、上古时期的事不要太认真,不要看得太实,看得太死。对古书的记 载也不要太当回事了,否则,我们就会钻进历史的死胡同,永远出不来。比如,我们现在看 来,炎帝、黄帝等“三皇五帝” ,可能仅仅是后人追忆那段历史时所编写的记号而已。可能 是某个历史节点的记号(如人们在实践中仿照鸟巢建房子,就设想一个发明人叫“有巢氏” , 原始人会钻木取火了,就形象地叫“燧人氏”,也可能是某个部落组织的记号,亦可能是某 ) 个部落首领(酋长)的代号。即用今天的的话说,可能是法人单位(如上海市、北京市、广 东省之类) ,也可能是法人代表头衔的名称(如上海市市长、湖南省省长、某某公司董事长 之类) 。如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之类的自然人名字的可能性很少。因为“炎帝”既不姓 “炎” ,名字也不叫“帝”“黄帝”也既不姓“黄” ; ,名字更不叫“帝” ,是后人强加给他们 的帝位头衔(真正的“帝”要到秦始皇时期才有,秦始皇是千古第一帝)“炎帝”“黄帝” 。 、 如果是职位头衔,则有多少代这个职位的接班人,就有多少个“炎帝”与“黄帝” 。因此, 我们硬是要说是炎帝后裔、黄帝后裔的意义并不大。这是其一。其二,当时并不止炎帝与黄 帝部落,还有其他部落,如蚩尤部落、东夷部落等,我们为什么一定只是炎黄子孙?况且炎 帝部落与黄帝部落都是属于部落联盟, 部落人员会有很多的, 起码也有成千上万吧?其他部 落人员就没有后代了?他们为本部落的生存,跟随炎、黄东征西讨,也是勇士呀!为什么单 单只有占部落总人口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炎帝、 黄帝有后代?百分之九十九的部落人员没 能生下一男半女?为什么我们一定都要归属到炎、 黄名下呢?要知道, 这样的归属完全是不 靠谱的啊!如果我们说,是炎帝部落后裔,或者是黄帝部落后裔,加上了“部落”二字,或 许还有几分道理。否则,无道理可言。我们通常说的炎黄是人文始祖,而不是血脉始祖,道 理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为了对传说时代那段历史表述的方便, 才借用这些传说人物的名字, 并不等于 确有其人, 确有其事。 古人与今人在谱牒上、在一定的节点 (拐点)地方杜撰一个先祖名字, 也许是计算辈分,统一班次的需要。有如我们今天在地理测量中以“海拔”为参照物,计算 出某个地点的高度一样, 这个杜撰的人物只是一个如同海拔一样的参照物而已。 所以我们在 编写姓氏史时, 对这段传说史应务虚, “参照物” 对 也要客观面对, 不要认为你族谱上有 “记 载”的,就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的,就不予甄别地写入姓氏史,那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三、不能忘了蚩尤 蚩尤是远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 也可能是部落名称。 蚩尤部落是当时一个大部落联盟, 传说有兄弟八十一人,实际上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这个部落不但人丁兴旺,而且骁勇 善战,势力强大。涿鹿之战后,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大大部分融入了炎黄部族,形 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但还有少数部落人员未融入炎黄集团, 形成了今天所说的部 分少数民族。这就有了二个历史问题:第一,由八十一个部落组成的蚩尤部落联盟,其部落 人员不会比炎黄部落少,当蚩尤部落融入炎黄部落后,新组成的炎黄部落集团中,有着蚩尤 部落血统的人不在少数,可能占多数了,可是他们的后裔,也称是“炎黄子孙” ,这样合适 吗?第二, 未融入炎黄集团的蚩尤部落残部, 他们后来形成了不同的民族, 有些还有了汉姓, 他们与汉族相同的姓氏,现在如何整合?他们是不是汉族姓氏的一份子? 这就是说,我们在研究历史,在疏理、编写族史时,千万不要忘了蚩尤或蚩尤部落这些 先民,不要忘记将“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这一说法改为“中华民族是炎黄蚩子孙” ,把“二 大人文始祖”改为“三大人文始祖” 。在疏理世系时,把本族归依到战神蚩尤门下,并不辱 没门庭。 四、对姓氏血统要务虚许多人认为,凡一个姓氏,都是一个源头,都是一父之脉,并且千古百年来都是一脉相 承没有变化的。其实不然,根据我们的研究,大部分姓氏,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大姓氏,都是 多源的,复合型的。一源论就是纯血统论,在繁衍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纷纭复杂,一个姓氏 能纯血统地延续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姓氏,只有多源头,它才人口基数多,才能在 残酷的人为灾难和恶劣的自然灾害中生存、繁衍下来;只有当融入了外来基因,这个氏族才 兴旺发达, “唯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生物学的常理。 五、不要拘泥于谱牒许多修谱的人都视家谱为圣物,哪怕上面明明错了也不肯改。这种情结可以理解,谱牒 是先辈传下来的,见谱如见先人。但是,由于修谱时的条件所限,致使错漏较多的情况也是 屡见不鲜的。比如:当财力、物力不济时就草草收场,没有仔细校对;交通不便、信息不通 时闭门造车;修谱人的文化不够、谱牒知识贫乏时误编误造;上届修谱错误时下届修谱以讹 传讹;为了抬高门阀时攀高附贵、乱接源头,等等,致使谱牒质量不高,可信度较低。 孟子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说:尽信谱,不如无谱。有些谱不靠谱,很离谱。 ” 例如:有的谱牒世系,从炎帝开始到现在, “清清楚楚”地垂线下来,可能吗?试想:国家 动用了那么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科学家,花了多少经费、多少时间,都没有把远古、上古史搞 清楚,没有把三皇五帝弄明白,我们的先人凭当时的条件和一姓之力,能搞出个子丑寅卯来 吗?就能把炎帝、黄帝以下祖宗的名讳、生卒时间搞清楚吗?所以我们编姓氏史,不要拘泥 于谱牒,要跳出谱牒的桎梏,从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遗传 学、语言学、文字学、文学、音韵学、训诂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谱牒学的不同领 域求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写出姓氏史。 结 论应该朦胧的地方太写清晰了, 应该一笔带过的地方着墨太多了, 只该笼统的地方太写细 细了,有可能不存在的东西写得确有其事了,有争议的地方写得太肯定了,应该平铺直叙的 的地方修饰得太多了,这些既是编写历史的大忌,也是编写姓氏史、家族史的大忌。该弃的 不弃,该略的不略,该抑的不抑,该搁置的不搁置,这些看似“言之有物” ,很“实”的东 西,其实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与其这样留下“硬伤” ,不如“虚”起来,为后人编写、 研究、考证留有余地,则善莫大焉。 比如,对远古史、上古史部分应当显得“虚”一点,太“实”了就明显不真实了。对中 古史部分要虚实结合,即能实的尽量实,不能实的也不要强求,特别是对世系脉络不清晰、 有疑点的地方更不能编造或拉郎配。 对现代与当代部分, 则应当实, 而且必须实, 不可造次。 又如,对文化现象、人物轶事等,可以务虚一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一定要实,不 能捏造。 此外,在姓氏史的编写上,要用第三人称撰写,中性行文,不带感情色彩,褒贬适度, 少用或不用修饰、夸张手法,使姓氏史更具有公信力。 历史是人民写的,是史官记录的;姓氏史是族人写的,是修谱者编就的。创造历史的人 与记录、编写历史的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贵“存在过、创造过” ,后者贵“如实 记录,秉笔直书” ,忠实于史实 。 历史的天空是由国史、方志、谱牒这三根支柱支撑的,但愿作为撑起历史这片天空的家 族史,在三足鼎立中不跛脚! (根据本人在 2013 年 4 月 28 日深圳南澳《中华姓氏简史》主编会议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2013.5.12 于守愚斋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4-1-4 22:28:57编辑过

作者:易水围 (2014/1/4 22:28:21)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1,798.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