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氏各祖系族支历史部分简略情况》 作者:易佳宏 应各省各地部分易氏家门请托,了解易氏家族祖宗情况。家门真挚之情,宗谊,族谊,祖宗情感,盛情难却。 我们知道司马迁辱杀不虚铸就《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有史前鉴,对于各地祖系世系,各种情况,只是各地族人自己清楚。掌握不多,难以概而全之。 汉朝以后,家谱发展很盛,在魏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魏书》崔亮传),吏部选官,也主要根据家谱。家谱成为选举官员的依据,于是士族赖以保持和维护其地位,庶族则群起伪造或攀附皇族世家,以提高地位。士庶的等级不同,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也不同,士族不服徭役,甚至有入士族家当私户,或伪称士族. 在这种政治历史条件影响下,攀附皇裔或名人世族,牵附受封赐姓,乃势所必然。 隋唐废九品中正、兴科举后,朝廷用人主要根据科举考试成绩,不再完全依据士族的门第出身,士族这个头衔只是一种社会身份的体现。抬高新贵们的地位,培植一个以皇室和功臣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谱学家的任务就变成了论证新士族的合法地位,维护新士族的利益。在科举乡试、殿试硃卷卷首就可看出,考生为求仕途,体现自己的社会身份、士族头衔极尽搜罗祖宗名人,氏族修家谱也无不如此。 历史原因,许多各地支系族谱间远祖记载模糊不清,不顾时代年次的次序牵缚,编校错误严重,既有前人以讹传讹,也有今人续增新错。家族历史又牵扯到众多族人的祖宗情感,必须有确切的证据,才能予以肯定或否定;引国史经典,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缜密内容,与家谱互相印证。秉承“阙信罔疑,纪实存疑弃误”的原则;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肯定或否定它,就应暂时保留,审慎地相信它。对于考证充分的错误也要大胆舍弃。我们对待历史的评价,世易时移,恐难以以时代、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全面考证分析。历史条件、历史过程不一定能全面认识、不一定对历史的规律来科学把握;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祖宗、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事情,也不能苛求后人延续前人的事情是否停滞不前。前人带来了历史发展,后人予以承继向前。 易氏是最古老的以地为姓百家姓氏之一,公元前各历史时期,易氏族裔以部落族群,地域方国形式在易水流域附近繁衍了近2058年。 易氏谱中易氏本姬姓相合证信最早的源流依据始于公元前约2357年①,比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166-1122年)的姬姓早1191年; 曲阳的由来与易水相关,《虞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孔传:“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幽、并在尧以前统属冀州,《淮南子•地形训》:“ 正中冀州曰中土”。《说文》:“冀、北方州也”,冀州在北方,《禹贡》:“冀州……恒、卫既从”,疏引《地理志》: “恒水出常山上曲阳县,东入滱水;卫水出常山灵寿县,东北入滹沱”。是冀州的恒, 卫二水均在河北曲阳、灵寿县到滹沱河之间。 易氏从黄帝时期到春秋战国的源流、方国地域变迁史,各种关于易氏的青铜器、甲骨文、墓葬等文物物证等等在我的论文《易氏远祖历史源流考辩》中有详细阐述①。 周代春秋至战国易氏在易水流域已经明显分为两支方国族裔以上①,具有代表性的是周代至春秋初年的易水有易氏后裔位于易县附近的拒马河, 走马释、马头山、马邑的马方国为燕所灭,后裔春秋初始南迁楚地,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公一支,与易氏谱易甲相合; 《左传》昭公十二年:“齐高堰纳北燕伯款于唐”杜预注:“唐、燕别邑,中山有唐县”,与河北磁县所出北齐高润墓志铭“唐侯故墟,鲜虞归国”相合,有易氏后裔鲜虞在中山古为唐国,今名唐县, 方侯国当在唐县东北。 以江西萍东谱、宜春谱易氏南仲世系、西汉易洸将军为代表的族裔,其先祖由易水迁山左再迁金陵,西汉武帝时由金陵迁宜春。《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赵破中山,中山君逃入齐国,薨于齐国,史上君王出逃,都有部族随从,故此《战国策•齐策》“君臣于齐”,中山君臣部族仕齐与赣谱记载一致,也可以解释济阳堂的传说,此支族裔由此迁山左之地,萍东谱或宜春谱易洸将军“其先山左人”可作印证①。 “袭父爵,仕西汉武帝,拜镇南将军”。 公元前221年齐为秦所灭。秦统一六国不久,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楚汉相争,洸父祖辈为汉高祖刘邦部将,得以封爵,地域相近,时地相合,萍、宜谱世系可资印证。后裔包含唐代江西易氏“五龙”的状元重公、秀才常亮公、常明公、常晓公、常光公祖系,包含《袁州宜春县唐故易府君墓志铭并序》的易节后裔等不能确定的支系;是为易氏第二支。 易氏太原的由来是“……**都*,遗风至周(春秋战国)……①”到现在的延传,并非易氏在春秋战国之前真的迁到了太原;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将中山王尚公迁徙到肤施;赵国吞并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胜,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废掉并迁到肤施,中山国最后灭亡。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赵惠文王俘虏中山王 迁于肤施。过去, 学者都相信, 这个肤施在今陝西榆林的南鱼河堡(延安市宝塔区)附近的上郡地。关于地名,又有几种不同说法:一种说,赵国之前已从秦国夺取上郡,肤施应为此地;另一种说,秦赵两国分别设有上郡,县名都叫肤施,中山王被迁往赵国的上郡;还有一种说,赵国在今山西北部设有肤施县,中山王被迁到那里。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真相?公元前328年,榆林的肤施从魏地变成秦地,他是上郡的治所在,一直被秦占领。公元前296年,这个肤施还在秦国的手里,未曾易主。这一点,没法推翻,证据不仅是文献,还有出土文物。榆林的肤施出土的几十件上郡戈,多记置用之所,这些戈可以排年,大体上是秦惠文王后元到秦昭襄王晚年的器物。赵国也有肤施,过去不明白,现在很清楚。赵国的肤施其实就是滹沱河上游的肤施(慮虒),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新证据说明事实真相是①:《史记》提到的这个肤施并不是秦邑而是赵邑, 它位于今山西五台县的肤施, 汉代才叫慮虒(今山西五台县台城镇东北约1000米), 和榆林肤施一樣, 也源自滹沱。这个古老的城邑正在滹沱河的上游, 离中山国都灵寿古城不远(大概100公里)。公元前406年,魏国攻灭中山国,顾(今定州城)归魏国管辖。公元前380年 中山国国君桓公励精图治,彻底打败魏国,而成功复国。公元前299年赵破中山,中山君逃入齐国,薨于齐国,“君臣于齐”的中山君;公元前296年被赵国俘虏的中山王 和公元前295年的傀儡中山王胜,哪一位是易氏谱的尚公?以及各个中山国的承继部族关系,显然都有疑问?按易氏谱记载中山国最后灭亡准确的话,且不管是哪位国君,是为易氏在当时已有三大支系。 唐代(泰)、迁公、音公、立公、俨公、优公祖系各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如下: 远祖勋公:世系未详 远一世:春先公生继昶 远二世:继昶公:娶钱氏生子二,云煜 、云煌 远三世:云煜公:世系未详 远三世:云煌公:娶熊氏生子三:敬公、和公、泰公 远四世:敬公,字恭之 ,娶欧阳氏生子大模 远四世:和公:世系未详 远四世:泰公:是否是彭泽附近支系,还有许多疑问,待后续各谱综合后定论。 远五世:大模公 :字文标娶湛氏生子一 :诚 ,女一适晏 远六世:诚公:字全恕 娶冉氏生子二:开,迁 远七世:开公:字必先,唐进士,任河东节度使(存疑,敕命书为晋戎枢特司之职),擢授户部清吏司郎中,被奸侫謲贬海昏县知县,娶毕氏生子三:量,音,立(瑞昌、武宁谱记载是立公,黄石俨公谱记载言公,言疑是古代字误) 远七世:迁公:居江西南城、丰城、抚州、乐安、进贤等地(各地各支均自迁公之上牵缚雄公或重公系) 远八世:量公:迁建昌猴岩娶许氏生子二:俨、优 远八世:音公:迁居乐平县、景德镇等各地 远八世:立公②:瑞昌、武宁谱记载立公生子一;荣,迁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黄石俨公谱记载:言公迁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 一世:俨公:其支世系以开公为一世,居安义、后裔赣湘鄂陕川渝甘俨公世系 一世:优公:生唐宪宗元和(808)二年,娶郝氏生子五:聪、容、宝、安、霖,于藩镇割据后的元和中兴携长子聪公、五子霖公迁瑞昌,优公世系 二世:聪公:随父迁瑞昌,支下(居鄂豫皖陕赣川渝云贵甘苏鲁闽浙,至今人丁兴旺) 二世:容公支下待考 二世:宝公:任西昌(泰和)教授(教谕),唐末兵祸迁新建(玉)黄溪,有后裔旋迁进贤,至今人丁兴旺,居南昌市周边及南昌以北、都昌等各地,其支世系以开公为一世(之上虽牵缚重公系,但其支系还是以开公、量公、优公下传世系) 二世:安公:由安义土枧迁新吴(奉新县)塘头香山再迁修水,汨罗,岳阳,通城,崇阳、嘉鱼等鄂南部分地区等地易氏安公支系;历史原因,如南昌宝公支一样不一而同牵缚成延庆公之子,或祓公之下,宝公支系传世29世有断代;但安公世系传世世数成人基本多在39世与其他优公支系相差不大。江西安义开公谱在明末损毁严重,文革时最甚,仅存几十页原谱,开公谱17世孙祺和在宋代谱记中记载的四分派去向,其中安公支记载如下:修水安(公)居,大宋先四支分派各绵,匕(依据谱中序文、诗词,匕指原谱字不清楚不能省略,以匕字替代)森(人名)、匕玉、粒、当时(与)杰(人名)夥(夥表示“一父与多子”,伙同的意思),匕珠、圆继世贤、文物衣冠超列姓,簪缨庆泽,著多年古,今一本同原谱,远近亲疏次第编。十七世孙府庠祺和。明成化年间《寿官本和易翁六十序》传:“......易之著姓在宋元间为修江第一名家,大明起运荡于兵燹,田产入豪强之家.....”开公谱未损毁前的谱牒延续,说明了安公支的去向。 二世:霖公:支下可能为彭泽附近支系,待考证 俨公、优公各地世系分布各省,家谱在几百年、上千年之间不曾有多少交流,优公谱记载开公,文林郎任海昏教谕知海昏县事;开(俨)公谱记载开公唐进士,任河东节度使(存疑),擢授户部清吏司郎中,被奸侫謲贬海昏县知县;谱中保存了唐代宗大历二(767)年四月二十日易开公时任户部清吏司郎中敕命书和开公墓址古代地形图,核对今安义县万埠镇孟方,即优公谱记开公葬土枧。在近代土枧才以人名改为孟方,地形图与今面貌除了1970年修的河堤,墓址左右之土山均被烧窑取土荡平,废窑犹存,墓址已被开垦农田,其余相同。故此优公晚唐戊子生年即可参照藩镇割据江州战乱后的元和中兴时期迁瑞昌,即优公生于808年。 虽迁公,音公、立公、俨公、优公亲支直系分支系一样经历史上各朝代战乱兵燹原因后,明、清、民国修谱信息交通不灵,普遍不顾地域时代年次的次序牵缚了雄公、重公名人现象。但其亲支直系前源世系大多是清楚的,可上溯到春先公。优公三十六世裔邑庠生凤鸣西岐氏重梓瑞昌武宁谱时,见各分支系如此牵缚他支系名人,亲往安义土枧地开公茔洗碑沐石,又据开公墓碑传抄忝考:开公娶毕氏生子三:量、音、立,公葬土枧,长子量公娶许氏生子二: 长优次俨,优迁居瑞昌颜阳里,俨选建邑猴仔岧,次子音公迁乐平县, 三子立公迁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娶 氏生子一:荣 。谱头不对以待后人忝考。所撰《合族重修祠谱序》曰:“……修谱则翻然有疑,予自光绪己卯科身列膠庠,拜修水大源洞……固属耳闻,继也必求目覩,往土枧地亲开公茔洗碑沐石……大都前辈列祖先慢不加察以致如此者,余族旧谱固属疑以传疑,予族新谱取不信以传信也......” 湖北黄石市乡下至今保存的明神宗万历六(1578)年谱(阳新易世全提供),此谱部分虽受虫蛀,谱中记载江西迁公、音公、俨公部分支系分传立派以“*芝堂”、“玉芝堂”、“瑞芝堂” 为记,便于后世延传分别。“玉芝堂”易氏辈派, 就是在易文鹏教授的所属支系,已经牵缚了雄、重公。文鹏教授曾经在“五问十疑”中:为什么丰城“玉芝堂”始迁祖元洪(宏川)公世系上和下线都不能与雄、重,延庆支系相连接的原因就在于此。“玉芝堂”江西丰城易氏(拖船易氏和河湖易氏)唐代开公之弟迁公支系,历史修谱,直接牵缚入重公璠公房延庆公支系下(2007年江西易氏通谱);元洪后裔赓公迁湘西北,为湖南桃源易氏和澧派、沅派易氏,于明洪武由江西丰城迁湖南永定县(即现张家界)后,其后人经石门、常德转迁桃源,由1世易赓公现已传至30世。再转迁鄂西赓公支系。 湖南邵西易氏,本属开、迁(俨)公系后裔“瑞芝堂”,与湖北黄石市“瑞芝堂”为同门支系,为爵公派灏公房熙公位下魁、明、榜、生各房,三修谱时,四房合议定新班: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 善达惟忠孝 家声百代倡。四修谱时,各房决定合拢,至今已经采用了长沙易氏总祠清代倡拟的百字班辈派,牵缚了雄公。 安徽含山县陶厂镇大易村,其支系约八百多人,源流说法:先祖易进宝,原籍河北秦皇岛卢龙县,明嘉靖三年其长孙易鸾任和州知州,暇时外出游玩到含山南今陶厂镇杨山处(大易村),爱其风景,建房于此,弹琴咏诗,安度晚年,殁后葬于本山,后人于此世代繁衍。易进宝为含山易姓一世,至今已传二十二、三世。据《历阳典录》、《和州重修儒学记》、《和州志》载可知:易鸾,字鸣和,举人,江西分宜人,嘉靖元年来和州,有传。嘉靖三年进士,嘉靖四年(1525)秋任和州训导,其“遏绝回回之教,示秉彝,收养蒙士,以开维新之化矣”,用意在于使杂居民间之 “回蒙”久而久之“相忘相化”。谒孔庙,兴儒馆,升任州守,文学政事,卓绝一时,政尚大体,饬学造士,立乡社,修州志,毁淫祠,升刑部正五品员外郎。有可能易鸾被分发十三清吏司之一管辖山东的刑部员外郎在河北秦皇岛卢龙县居住过。易鸾是江西分宜人,常光公居分宜县,含山易姓是否是常光公祖系分下支系不得而知;或者牵缚了易鸾,北方原住易氏迁安徽含山也不无可能。 宜春泽溪易氏支系(抗日烈士易安华将军所属支系),始迁祖为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端拱二年宋指挥使易 *公奉旨领封,落籍泽溪,定居陂头,封地千亩良田。在现代未经其支系同意和考证被宜春总谱单方面编入晚其数代的易氏重公系迁泽溪**支系下。其支祖系待考。以上少数个例,各省各地支系情况很多,家门自己另行考察。 因祓公所著《庆源集》序,湘、赣、鄂家谱多记载为周朝或春秋战国时魏国易恺受封于易水而赐姓。该序只说“始自易水受封赐姓”,不像一般谈姓撰序,必书受封始祖名字。此序在“始自”后应提恺公而不提,却依次接写迁地和传人,写法奇妙。细读全文,很强调存信缺疑,其不可知者,不敢牵附,显然是不知始祖为何人,有意含糊。文章依次写迁地和传人,恺公虽居传人之首,并不能视为受封的始祖。易氏历史上最早的优公系完公谱、《(1091年)完公序》“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和《晋书》记载恺公曹魏雍州刺史证据确实。许多湘赣族谱记载战国时期恺公仕魏,却无任何正史证明周朝或春秋战国时有易恺其人,和受封赐姓的佐证。易水在秦统一以前属燕国,易水地区发掘出大量墓葬铜器,证明燕国是在故燕(国)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古魏国是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其地封给毕万。公元前445年毕万后代魏文侯才建魏国,和韩赵一起瓜分晋国,此时己是战国时。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国,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毕万受晋献公封,只是晋国属下的封地,尚未建魏国,怎会有周朝魏国易恺受封易水? 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始见于史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唐县境内),立中山城为都。后迁都于顾(今定州市境内)。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6年),魏国攻灭中山国,顾(今定州城)归魏国管辖。公元前380年 中山国国君桓公励精图治,彻底打败魏国,而成功复国,顾(今定城市)又重新回到中山国手 中,不久,中山国将国都由顾迁到灵寿城(今石家庄灵寿县)。毕万受晋献公封在今山西芮城北的封地又被今人牵缚恺公到魏国攻灭中山国都顾的二十六年的时间,地域不能等同,而去自圆其说。 冀州,为古九州之一,《书。禹贡》的冀州,西南东三方都以当时的黄河和雍、豫、兖、青州为界,虽说东部达到今河北东部,从历史地图看,易水仍在其北,今河北省境主要属燕国或幽州。《周礼。职方》:“河内曰冀州”,因另有幽州、并州,包括地区较《禹贡》的冀州为小。在秦以前,易水(县)秦时属广阳郡,汉武帝时冀州为十三剌史部之一,易水(县)属幽州,而冀州在其西南,西汉以前易水不属冀州。东汉以后,易水(县)才属冀州,因此,周或春秋战国时魏国易恺受封冀州东境的易水说,毫无史实根据,是错把东汉以后的冀州自圆其说,此说不能将受封时间地域说得妥切而留下矛盾。将魏易恺追远魏之先祖毕万为始,易氏与魏同姓,空留牵缚,应予否定。据湘阴谱一系列旧序中,在祓公序之后相隔四年,宋嘉定四年春,祓公同乡弟王容为易氏谱撰序称“.......历历可据,其人自周受封赐姓,若恺若晋别驾......”直到清乾隆二十年(1755)易宗涒撰序中,才出现“吾姓自周 恺公以来…”。可见是清朝以后,编谱者误解祓公序文,将魏朝易恺,牵附为周朝魏国易恺受封易水的。鄂谱是民国九年开始、民国31年、1994年的三次联宗合谱牵缚了易牙、毕公万、魏国易恺受封易水。 由易水迁江东于东汉末年再迁湘赣的族裔,鄂谱牵缚记载“至汉有仁福公兄弟四人,分处江东四郡。长仁珍居应天府六合县。次仁祥居徽州府休宁县(今歙县),三仁禄居镇江府丹阳县,四仁福居苏州府太仓县”起始于民国九年联宗合谱。在清光绪乙未年睦族堂藏版中未见,证明之前包括明理公取自于江西瑞昌谱也无此记载; 湘谱记载时间较具体“前汉哀帝二年(公元前5年)仁祯卜居丹阳郡,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仁祥卜居丹阳郡。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仁福卜居会稽郡之吴县。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仁禄卜居会稽郡之曲阿。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壬寅(222)时,仁福公之后万年公由吴县迁长沙之浏阳,三传而生雄公云。…晋魏武帝时(265-290)易洸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 征南将军易洸是西汉武帝时人,“……驻袁州即宜春……”已被萍东谱、宜春谱、《汉书》、《袁州宜春县唐故易府君墓志铭并序》证实湘谱是不顾时代年次的次序牵缚了易洸将军。 在祓公之前115年,鄂谱宋元祜六年(1091)解元、 榜眼③优公十世裔易完撰序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唯易甲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说明易氏姓源不详,唯知楚国有易甲,至魏(曹魏)有易恺为雍州剌史。 释褐状元易祓,字彦章,号山斋,历经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官至礼部尚书,对金主战重要官员,因韩侂胄事件,几度宦海沉浮,贬谪辗转多地,晚年回归故里沩山,朝廷赐爵“宁乡开国男”。易祓曾师从张栻,并与朱熹相识,是当时重要的经学家和理学家,所著《周官总义》与王安石所著《周官新义》在学术史上齐名,全部作品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也被当代《湖南通史》专项记载。所著《庆源集》序很强调“.......存信缺疑,其不可知者,不敢牵附……”。 《沩源易氏谱》清同治谱共七卷④,前身系祓公绫谱。远祖序次,一序以雄公为始祖,二序天骥、天駿……至十七序元武,十八序修隆、與基生常光、常晓、與焕。老系派次一世重生子二征赟、常晓、常明、常光、亮。亮公一名常亮……生四子欢邦述达。《桐田易氏支谱》上卷中记载了《赠易秀才亮》诗句,特别标明“唐翰林供奉青莲 李白”, 记载常亮公与亮公也是同一人,等等亮公祖系谱均有如此大致相同的记载。各谱都记亮公殁于唐同光二(924)年,葬地清楚,生子:欢、邦、述、达。 易汀洲前辈曾查宜春谱答疑,常明公世居袁州府,常亮公迁徙吉安庐陵,常光公居分宜县,但均未见录此系。唐乾元二(759)年,晚年的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仍然依人为生,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结识了常亮公留下《赠易秀才亮》诗句。常亮公与亮公相差约150年,亮公岂不高寿超200多岁!说明常亮公与亮公是不同时代的人。湖南衡阳易氏是常亮公三子述公之裔,其始祖为述公曾孙林鹫公,由常亮公至林鹫公的世系为:常亮——述——南雄——定楚——林鹫,林鹫公原居江西太和,于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因官衡阳,遂卜居衡阳,至当代已在衡阳繁衍易氏人丁一万多人。那么欢、邦、述、达四公之父是谁? 湘省重公系虽受祓公《庆源集》很大影响,也说重公为雄(亮)公直系,因所据毁损后的《庆源集》己不可靠,这些家谱,来自祓公修之绫谱。该谱早在元明之交,虫蠹毁损残缺,老谱源流中“此系吉州宋宝佑年嗣裔季平手书,藏吉水中华山玉真观神臟,(明末)天启年发之,绫如虫蛀尘封蹟落检录残余颇微,世序其娶生失详,莫胜浩叹,万正谨识。”但宋开禧二(公元1206)年祓公序尚完好④。此谱中一序却只是“江西五龙”,把常亮公与亮公定位为同一人,常亮公与亮公地域相近,却年次不同;十八派前也“世序其娶生失详”只有人名或部分名人,十七派乾生、元武(825年会进士);常亮公生活的年代比重公,甚至比十七派元武都早150余年;细看绫谱世系实际只是自二世:欢、邦、述、达四兄弟起延传明确无误,这点祓公早就知道,故此《庆源集》序“……其不可知不敢牵附其袁洪一派为沩之宗自欢邦述达……我罪我知”。 祓公在在宋代已经不能考定雄公之下世系,“若恺若雄若仁福若万年若重若亮若以降其时其地约略可稽”只是其知道的散处于各地的人名;欢、邦、述、达四公与江西常亮公相差一个朝代几百年显然不是父子关系;说明雄公之下并没有真实的世系、湘谱所记载雄公世系均为自宋代起至今不明的牵缚。 湖南多种族谱明确记载,雄公曾祖为万年公; 萍东谱南仲世系中:69世淳公生子:轩;69世放公生子:退 ;70世轩公字本修生子:子祥,子禧外出;70世退公字栖隐生子:轮、雄 ;71世子祥字一瑞其子外徙不详;71世轮公生子5,战乱1-4子不详,幼子宏云;71世雄公字伯符生子鹏举,鸿逵徙宜未传世系?72世宏云生子:隆扩,另4子外徙,之后世系是73世隆扩传下88世重公。 在绫谱无法证实雄公之下的真实世系时,今人于今世却又引用宜谱牵缚到雄公头上:为65世淑仁-67光腾 (公元151—?)-高祖68承球(183—220 )、 承琦-曾祖 69淳(公元222年迁浏阳)-祖70 轩 (236——?)-父71子祥(公元268年生),(叔子禧-71雄公(257-322),与雄公相差11岁,原有古谱资料原系列生年并无矛盾,应可信,被今人牵缚扯到,当然不合。子祥生年与雄公相差太小,矛盾己显,今人却主观有意隐去矛盾的子祥生年,硬园其主观认定子祥为雄之父?留下了祖父轩公236年生,距雄公257年生,祖孙三代相差只21岁,即祖、父两代都必须10岁结婚生子,显然不可能;今人或又在萍东谱古谱71世雄公字伯符生子鹏举,鸿逵徙宜未传世系时,添加天骐,天駿加以连接!今存的《袁州宜春县唐故易府君墓志铭并序》碑记、易宪武教授相关论文和《易洸公疑考》中表述,己露实雄、重二支不是直系痕迹。像这样己露雄、重二支非直系痕迹的湘谱还有,应参考萍谱资料研究确定。 易宪武教授曾在《全国易氏主干世系考辨》中:萍乡易氏谱,自一世南仲经88世重公迄今连续127世世系,己为宜春丰城河湖(“玉芝堂”)和广东鹤山等几种谱证实,其前后各有部份基本相同,说明该世系基本有据,可作为全国易氏主干世系,但应相互校正,更搜集史籍和其它谱予以考证完善。曾被湘省诸多谱不同记载的易洸将军,此谱为西汉易洸将军的记载经《汉书》汉武帝南征史、《袁州宜春县唐故易府君墓志铭并序》证实;其先为山左人与中山国历史……①演变时地相合。湖北黄石市乡下至今保存的明神宗万历六(1578)年谱,此谱部分虽受虫蛀,但清晰可辨,谱中记载江西迁公、音公、俨公部分支系分传立派以“*芝堂”、“玉芝堂”、“瑞芝堂” 为记,便于后世延传分别。宜春丰城河湖(“玉芝堂”)又与萍谱证实,验证了宪武教授多年曾提出的泰、迁、音、立、俨、优祖系可能为基本有据的萍谱分支。只是暂时手中缺乏迁、音、立、俨系谱,这里难以详细说明。萍乡(萍东)易氏谱诸多记载也能与《易氏远祖历史源流考辩》相互印证。 萍东谱南仲世系古谱中 71世雄公字伯符生子鹏举,鸿逵徙宜未传世系?易雄公于王敦之乱被害,妻潘氏等五十人举家齐赴樟潭水死难,后被追封靖节,忠义精神《晋书》、《资治通鉴》、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均有记载的易氏历史名人,历朝加封,易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名人在主干世系的萍东谱未传世系。祓公在在宋代已经不能考定雄公之下是否有真实的世系,各支家谱均无真正可考的雄公之下的真实世系,历史上又为各祖、各地支系所牵缚,值得深思! 古往今来,兴废靡常,事变沧桑,人事代谢,不胜凭吊,前翻后续,由其历史根源!一位名人、官员当世又有多少普通布衣?普通布衣都没有繁衍后裔?在魏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牵附乃势所必然。隋唐废九品中正、兴科举后,考生为求仕途,为体现自己的社会身份、士族头衔极尽搜罗可能的祖宗名人,氏族修家谱也无不如此。 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所修,而所述先祖事迹都远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受姓前后,其间相距数千年,要做到真实可靠并非易事。所以明清乃至民国各支主干族谱无不或多或少、是否有关联均记载了雄公。易氏远祖自黄帝时期起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方国,延传历史,甲骨文,青铜器、古籍摘选、墓葬考证等各种正史资料,虽正史记载具体人名没有几个,但其数千年世易时移,都是以部落族群、地域方国存在着,与萍东谱等部分家谱相合①。历史条件下于东汉末年再迁湘赣的不止雄公一人,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人口锐减,“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仁福公兄弟四人分处江东四郡的后裔,这一支族群分明是无正史可考、族谱记载,当时仅有正史记载的恺公和雄公等个别名人可寻而已。 “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而故弃之不仁”因此,过去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究其原因,有些可能与编修的人故意做假有关,有些则是历史的原因使然。如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线失传。对于这种旧谱散失的情况,“苏欧体”家谱奠基人之一的苏洵就曾指出“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尤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忘而独存,则由谱之力也。盖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另一位奠基人欧阳修也说“自唐末之乱,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无不指出了当时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同样,在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修谱之风尽管颇为盛行,但情况也相当复杂,其中沿袭者有之,攀附冒认名门者有之,含糊其事、胡编乱造者有之,真假相间,不一而足。所以无论是鄂或湘易氏家谱,均系检录残余,远祖记载模糊不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 2014年元月1日于商城 注释: ①《易氏远祖历史源流考辩》有详细记载。 ②今易氏江西联谊会易兵常务副会长所属立公系,历史上已经牵缚到雄公、重公支下。 ③优公系宗谱、宋元符戊寅十二月十二日鄂州崇阳县主簿李 撰,谏公、完公立石《升公墓誌》、《九江府志》、《瑞昌县志》记载。 ④见易氏宗亲网宗亲论坛:易氏通谱、文化研究栏《湖南沩源易氏(清同治)支谱七卷摘录》。 才明白个别少数的人这些年来以****研究会暨天下易氏联谊会凌驾和平齐于中华全国易氏,强加给各祖各地支系后,在易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名人萍东谱竟然未传世系、绫谱又难以证实雄公之下的真实世系,所以引用宜谱定子祥为雄公之父:65世淑仁-67光腾 (公元151—?)-高祖68承球(183—220 )、 承琦-曾祖 69淳(公元222年迁浏阳)-祖70 轩 (236——?)-父71子祥(公元268年生),(叔子禧-71雄公(257-322)),主观有意隐去矛盾的子祥生年,硬园其认定子祥为雄公之父,用历史上不能证明是否有其后裔世系的先祖,无任何考证依据、统计学理论、出版报纸,书籍,网上宣传其认定的雄公始祖、95%、共祖。导致多少不明就里的各省各地难以溯源的分支系改谱,遭否定后,又多种场合改称“先祖”或占“大多数”;在无其真实世系情况下,不顾各地各祖支系宗亲祖宗情感,也不考虑历史地位,又想与孔子、曾子相比,加以仿效!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4-4-1 19:07:3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