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氏网新闻】古老神秘而稀少的郏氏

    中华郏氏网 2013年3月22日 万家姓


我的姓氏稀少而怪异,古老而神秘,无论同事、同学还是朋友,初认识我时,大都把“郏”读“陕”或“郑”,我困惑的同时,多年来这个姓氏的神秘感也一直伴随着我,这个古老的姓氏很特别,我也见过很多稀奇古怪的姓氏,比如姓“有”和姓“第三”的,这些姓氏也是极少,但是我对自己这个独特的姓氏确实很困惑,或许这直接连接着我遥远的血脉吧。
   时间真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以沉淀和积累卷帙浩繁的史书,可以书写和描绘秀美的时光画卷,也可以使人充满对逝水岁月的敬仰和追忆。据说科学家一直在论证霍金的“虫洞理论”,大意是说,通过借助未来超高科技的力量,人类用发明的时光穿梭机,奔走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任意穿梭,那景象就像《寻秦记》里面的项少龙,回到历史里的某个节点,探究、观察或改变历史的某些事件的发生。所以有时我也在幻想,如果将来有可能,可以回溯时光,回到周朝末年的时候,走访市井,遍寻各地,查清我这个姓氏的缘起,还有这个姓氏的祖先生活境况,那该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那该是一次怎样的旅行呢?或许这只是一个假如而已,或许这个姓氏的神秘性就像有些我们永远搞不清楚的历史迷案一样,可能永远存在于历史的彼端了。
   依稀记得未上学时父亲教我的第一个字就是我的姓氏------“郏”,那时觉得和“张”“王”“李”“赵”没有什么区别,后来上了初中高中以及大学,才面对了同学们突如其来的不尽讶异和惊叹,他们似乎和我一样,迷惑于这个奇怪的姓氏,我一次次地纠正同学们的读音的画面,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虽闹了不少笑话,也带来了不少乐趣。不得不承认,“郏”姓在全中国范围内都是极其稀有的一个姓氏,我曾经悲观地估计,现在全国的姓这个姓氏的人可能不会超过五万人,而我就是其中一分子。这也使我对这个姓氏有着非常强烈的探究欲。历史的河流波涛滚滚,仅在中华大地就有无法准确统计的各种姓氏,粗略估计有五六千个,郏姓也只是这其中极为少见的一个罢了。姓氏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在古代可能“赵”是第一大姓,这从旧版《百家姓》中可窥一斑,而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人口的生存、迁徙等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如今“张”“王”“李”“赵”无疑是前四大姓氏。
   其实姓氏也就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人类的历史缘起和血脉归属,但是姓氏的观念也在国人的心里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这和中国古老的家庭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传承了历史与岁月的久远信息,也刻写着宗亲血脉繁衍价值。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郏”的资料,就附在这里,我想我会永远记得我姓这个姓氏,记住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姓氏,因为我的身体里留着祖先的血液,这个神奇的方块字直接牵连着我和我的祖先,还有我的子孙后代。在人类可记传的历史里,它昭示着我和我族姓的血脉隶属和变迁传承,或许也在历史的时空里向我招手,提醒着我要时刻记住这个姓氏的神秘意义。

jia(2声)
奇姓:郏
分布地区:
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其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尤以河南、湖南二省为多,其中河南开封、成皋和湖南省溆浦县南部地区是郏姓望族相对聚集的地区。在山东,济宁市嘉祥县仲山乡的郏营村居住着1200多个郏姓人,是郏姓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而我出生的村庄,我那可爱的故乡-----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郏庄村,全村约有3500人,不算嫁进来的外村媳妇,其余全部姓郏,绝少有其他姓氏。
同姓名人:
郏亶:(1038-1103),字正夫,太仓人,北宋著名水利学家,著有《吴门水利书》。
郏侨:(生卒年不详),字子高,郏亶之子,官为将仕郎,水利专家,苏州太仓人,著有《再上水利书》。
郏伦逵:(生卒年不详),字兰坡,号“铁兰道人”,江苏长熟人,清代时期的著名画家。


“石雕之乡”的郏姓人 


   在享有“中国石雕之乡”美誉的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有一个叫郏营的村庄,村民大多以石器雕刻为业。在1500多村民中除了200多钱姓人外,1200多人均姓郏,郏姓堪称这里的头等大姓。向以画虎闻名的著名现代书画家郏尚喻就来自郏营村。以往,郏尚喻都是以画家身份接受媒体采访的,这次却成了做客本报奇姓专题的郏姓嘉宾。
   郏尚喻为人谦和、做事认真,为了配合采访,他专门找来了村里最古老、内容最全面的一本《郏氏族谱》。据他介绍,这本纸张略微泛黄、由笔墨手写而成的家谱成册于清同治七年,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了。家谱在战乱年代散佚流逝是很常见的,这本族谱得以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据《郏氏族谱》记载,“郏营村”这个称谓在明代以前并不存在,这里也没有郏姓人居住。洪武二十四年,一批百姓奉旨由栖霞迁往当时的兖州府嘉祥县,在这批移民中不乏郏姓者,从此,他们世代居住在嘉祥一带。其中一个村落郏姓人口越来越稠密,遂以“郏营村”命名之。郏深,字文渊,是郏营村引以为荣的本姓历史名人,曾于成化年二十年出任过大使之职。
   郏尚喻还向记者介绍,以前家谱中有“郏”、“夹”通用的现象,1967年,人们在修订补续《郏氏族谱》时正式把姓氏统一为“郏”。“历史上曾有一个郏姓的朝廷大臣,不知什么原因冒犯了皇上,遭到追杀,为了避难自保他就把‘郏’的耳朵旁去掉,改成了‘夹’。这是过去听村里老人讲的,不过在族谱上,我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记载。”郏尚喻这样说。

周成王定鼎“造就”的奇姓

   关于郏姓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版本,其中,郏姓出自姬姓,是周成王姬诵后裔的说法广为推崇,在郏尚喻提供的《郏氏族谱》中也有相应的文字记载。
   相传大禹在成功治水以后被奉为圣贤,铸造了象征王权的九鼎,随后九鼎成了历朝历代的传国之宝。商朝末年,周武王成功讨伐了荒淫无道的纣王。相传,周武王灭商后的头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九尊大鼎沉重如山难于搬迁,周武王动用了百万人、花费了数月才把九鼎运到洛邑(洛阳)。但在人们准备从洛邑出发继续前行时,任凭什么办法,大鼎都像生了根一样,岿然不动。武王相信九鼎驻足洛阳不前,定是上天的安排,洛邑又位居天下之中。天意难违,遂下令将九鼎安置在洛邑。但就在准备举行安放九鼎大礼时,武王突然不幸病故了,于是周成王即位,由其叔父周公辅佐代政。成王正式执政后“使召公复营洛邑”,在洛邑开始了大规模的城池兴建工程。待洛邑建成后,西周出现了镐京和洛邑两座都城并存的局面,成王随了先王的遗愿,将象征王权的九鼎安置在了洛邑一个名为“郏”(又名鄏)的地方,即《史记》中所载的“成王定鼎于郏鄏”。
据《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成王姬诵定鼎于郏蓐后,他的子孙中迁往郏地居住的一部分就以地名为姓氏,改姓为郏。郏姓源自姬姓,是周成王姬诵的后裔,因此,在古代,郏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洛阳。
    同样与地名郏(鄏)和成王定鼎有关的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原本居住于此的百姓以“成王定鼎于郏鄏”为殊荣,便以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郏氏并一直沿用至今。

郏姓背后的弑君传说

   郏姓渊源的另一个版本也与帝王贵族和地名有关,却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芈姓。
   楚康王熊招乃楚庄王熊旅(又作熊侣)之孙、楚共王熊审之子,在位十五年而死,他的长子熊员,字敖,被立为王。康王在世时对弟弟熊围(即公子围)信任宠爱有加,于是年少的敖即位后对叔父公子围委以重任,于三年时任其为令尹,主掌军事。四年,公子围奉命出使郑国,途中得到敖生病的消息当即回国。一向对王权垂涎有加的公子围趁入宫探问病情之机用冠缨绞死了病中的皇侄敖,同时杀害了敖的儿子熊幕和熊平夏,以免后患。公子围由此独揽了王权,成为后来的楚灵王。相传敖死后被埋葬于郏,时称郏敖,郏敖后世子孙中的一部分人便以郏地作为自己姓氏,成为今天郏姓的一部分。

著名的“治水父子兵”

   郏尚喻还向记者介绍了历史上一对有名的郏姓“治水父子兵”:郏亶和郏侨。
   父亲郏亶曾撰写了一本书名为《吴中水利论》的著述并献给朝廷,朝廷由此委任他为司农丞。皇帝一度听信奸臣谗言将郏亶罢官,在被罢还乡期间,郏亶根据自己理论开始兴修水利农田,结果一年后农业喜获丰收,获得皇帝认可而官复原职。郏侨是宋朝颇具才华的将仕郎,曾为王安石所器重。在宋徽宗执政时期,郏侨继续父亲治水未竟之志,就太湖水出海问题发表重要看法,撰写了《再上水利书》。
   郏氏父子的治田治水主张各有侧重,郏亶主张以治田为本,虽然成效显著但具有一定片面性;郏侨发扬了父亲的治水方略,治水主张弥补了郏亶的不足。郏氏父子的著述堪称世界水利史上重要的著作,对我国水利科学的实践和发展贡献巨大。
念 jiá <名词>
    1、中国古邑名 [Jia city]。春秋郑地,后属楚。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北郏县旧治
    2、中国古地名。周之旧都 [Jia capital]。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如:郏鄏(周朝东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3、通“夹”。夹持 [hold]。如:郏室(夹室。内堂东西厢的后室)
    《辞海》中,“郏”的含义还有一个,就是郏姓的祖庭。郏姓在《百家姓》中排列第六十九位。据《姓苑》载:“郏姓出自郑大夫郏张,其先辈以所封邑为氏”。郏姓始于春秋,郑国在大夫郏张的先辈封于郏邑,固以为氏。《春秋左氏传注》称“郏·郑邑”。《郏县志》载:“郏,春秋郏邑,其后为楚边”。郏邑位于今河南郏县,郏张所继承其先辈的封邑就在这里,郏张及其后裔以郏为姓。
    我在续百家姓中查到了,也读jiá。



分享按钮>>【郏氏网新闻】郏氏(jiá)干脆说姓“贾”
>>【郏氏家谱源流】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