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孙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孙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孙武孙膑孙权孙中山是否一脉 第 6 楼

3.吴郡富春孙氏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说:“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那么,孙坚家庭为春秋孙武之后是否有确凿的证据呢?我们来看一下其记载的具体世系,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孙开之子孙明,“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其后孙明生孙膑……直至太原孙福曾祖孙询的世系与前同,“询字会宗,安定太守。二子:鸾、骐。……安邑令骐少子夐(xiong),字子远,后汉天水太守,徒居青洲。生厚,字重殷,大将军掾。生瑶,字良玉,中郎将。生邃,字伯渊,清河太守。生倏,字士彦,洛阳令。生国,字明元,尚书郎。生耽,字玄志,汉阳太守。二子:钟、旃。钟,吴先主权即其裔也。”这一世系表中,前已论证了将孙膑作为孙武的孙子,这肯定是后人的瞎编,且后面的太原孙氏世系也不可靠,那么孙钟的家世部分是否真实,也令人怀疑。
    按刘宋时人刘敬叔《异苑》称:“坚父名钟”,孙钟应为孙坚的父亲,孙权的祖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谓,孙钟 之父孙耽为汉阳太守,其祖孙国为尚书郎,曾祖孙倏为洛阳令……,总之为世代官宦之家,在士族门阀制度方兴未艾的东汉,孙钟的社会地位决不至于太低。然而《宋书?符瑞志》却称:孙钟“遇岁荒,以种瓜为业”。刘敬叔《异苑》谓:孙钟“因施瓜供异人而获吉地”,孙钟曾以种瓜为业应没什么问题。《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没提及孙坚父亲的名字,只说到孙坚17岁时,与父亲共乘船至钱塘(今杭州西南),遇海盗抢劫,孙坚操刀追贼,“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亦可见当时孙坚父子只为一般平民,所以后称孙坚以“孤微发迹”。
    关于孙坚之父孙钟,《宋书?符瑞志》还说:“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云云。至今在浙江桐庐县白鹤峰还有孙钟葬母处的“天子冈”,而富阳县城南的阳平山又有孝子孙钟墓,亦俗称“天子冈”,想必是因其子孙子孙权后来做了天子而得名。其他就再找不到什么可靠线索,可资孙钟家世的考察。可以说,孙坚父子的出身状况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关其家世的记载似乎不太吻合。总之,孙坚“盖孙武之后”的说法,没有可靠的谱系可供稽考。而《婺东忠孝世家孙氏宗谱》“孙氏源流记”谓:“吾家祖本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卫,至武公子惠孙为卫上卿,因以孙为氏,历年久矣。迨东汉有讳钟者,以种瓜阴德,遇仙指地,其嗣坚者……”《昆溪孙氏宗谱》也说“昆溪孙氏,其吴宁之鼎族乎。康叔分封以来,代多贤人。其后一兴于吴国,蕃衍于富春。”都将孙钟、孙坚之东吴家族说成是卫国孙氏的后人。其实,由于史料的阙如,该家族的祖上世系已无法考定。


作者:121.12.153.* (2008/11/6 13:07:33)   回复此贴
  回复:孙武孙膑孙权孙中山是否一脉 第 7 楼

4.孙中山家族先祖与迁徙路线

1984年前后,广东中山市中山研究会专门组织进行了孙中山家世的调查,在江西省宁都县田头乡孙屋底村孙世龙家发现了5卷本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28]里面记载了该孙氏家族从晚唐到明永乐年间在河南、江西、福建一带的迁徙繁衍情况,其中也是将唐中书舍人孙拙之子孙誗作为由豫入赣的南迁始祖,有关史实考证与上述记载大致相同。而其谱名所谓“富春孙氏”的记载,说明该族应是江浙富春孙氏的后裔。另外,如广东兴宁《章峰堡孙氏族谱》等,也都记载有孙拙、孙誗父子,及其世居河南陈留和选将南征诸事迹。

查《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15,唐朝后期有《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工部侍郎柱国赐紫金鱼袋乐安孙公墓志铭》载:“公讳拙,字几玄,武水乐安人也。”据碑文记载,孙拙曾祖父孙会,官至吏部尚书;祖父孙公x,以工部尚书致仕;父亲孙瑝,为御史中丞。孙拙进士及第后,历任监察御史、右补阙、河南府长水令、殿中侍御史诸官职,政绩不错,声闻京师,后又拜中书舍人,金紫出使浙越。晚年,授西都留守副使、检校礼部尚书,直至后唐初年拜工部侍郎。粗略一看,此人主要在唐僖宗、昭宗朝为官,且官拜中书舍人,出使浙越,应即为孙誗之父无疑。这样的话,该支河南孙氏应来自山东武水(今山东聊城西南),应为乐安孙氏之后,并非富春孙氏,且世代为显宦,灿然一高门大族。

但仔细考孙拙的生卒年,碑载:孙拙“以天成元年岁在丙戌五月十二日薨于洛城税舍,享年69岁。”就是说他生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死于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而黄巢起义是在公元875-884年,孙拙此时是18-27岁,如说孙拙本人率军与起义军作战,还勉强能成立;而说此时孙拙之子已为将官,率军去平息起义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碑中也没有孙拙子孙的记载,只是笼统地说:“嗣子尽心全孝道,志在保家,仰奉训慈,专营大事。”孙拙葬于河南县平乐乡张扬里,俯祖坟旁,也非陈留郡人。这样便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孙誗不是中书舍人孙拙之子;要么在唐朝后期有两个同名同姓的孙拙,且都官任中书舍人。可以推测,后者的可能性极其微小。

我们再查一下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中所载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所撰《先祖孙誗公五修墓志》,碑文说:“宁之有吾孙氏也,以鼻祖讳誗于唐僖宗中和间,因黄巢之寇,充承宣使,提兵江右,略地至是。民皆安堵,父老遮道请留,遂家焉。”其后是孙誗子孙的详尽记载,而对其父祖,却只字未提。它只能说明,直到清朝前期,人们还不能肯定孙誗祖上的情况。其实,孙誗能率军参加镇压黄巢起义,其年龄至少与孙拙相差不多,而将中书舍人孙拙找出来,作为孙誗之父,那是后来修谱之人惯用的手法。查一下地图,该族人所居河南开封之陈留,离先秦卫国孙氏当时的世居之地:汲郡(今河南汲县一带),只有五六十公里,应该说相当靠近,所以唐代的河南陈留孙氏也很有可能是先秦卫国孙氏之后。

该《修族谱》记载,孙誗约在唐光启四年(公元888年)被封为百将东平侯,即定居江西宁都,生子孙实,实生七子,其第三子孙士元生孙有敬,有敬第一个由江西宁都迁居福建长汀河田,成为孙家由赣迁闽之始祖。此后,孙家在闽历居四代,直到明永乐年间,孙有敬的第四代孙即为孙誗的第七代孙:孙友松由福建迁徙到广东紫金县忠兴坝落户,成为孙家由闽入粤的始祖。这一记载中,有关迁徙路线应大致不错;然而其世系肯定有误,就以孙友松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迁粤计算,从孙誗至孙友松共八辈人,而经历了500多年,平均每代相隔64年之多,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以一般25-30年为一代计算,其中应相隔了17-20代人。

而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中考证出,《宁都南门外直街孙氏族谱》载,孙誗公有第四世孙曰承事者,其后裔今居福建汀州河田,其余各房则无迁福建者。孙科《八十述略》中说,孙誗五传至承事公迁闽。总之,是孙承事或其后裔迁闽,与孙誗相差5代以上,这样反而比《修族谱》要合理一些,而孙承事再传至十几代才至孙友松迁粤.
完.
邮件:SCHDFB@163.COM


作者:121.12.153.* (2008/11/6 13:08:36)   回复此贴
  回复:孙武孙膑孙权孙中山是否一脉 第 8 楼

孙膑的出生地阿邑(今山东阳谷县东北)和鄄邑(今山东鄄城县正北)之间属卫国的领土,距离姬姓孙氏的戚邑(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看一下地图,一点点的路程。

作者:119.127.167.* (2008/11/7 22:19:26)   回复此贴
  回复:孙武孙膑孙权孙中山是否一脉 第 9 楼

不过近60多年来,对孙中山的祖籍争论有广东紫金说和东莞说.东莞说源自山西太原映雪堂.紫金说源自富春堂分支江西宁都.这些年来东莞说由于中山市陆续出土的文物得到证实,动摇了客家罗香林的紫金说.
    孙姓起源“分迁记”有谓:“天下孙姓三大派:在湖北、淮南者为芈孙,楚相孙叔敖之后;在河南、山西者为太原孙,卫武公之子惠孙之后;从山东散居吴越者,为乐安孙。”
    由于出土文物得到证实的东莞说成立,那国父孙中山源自周文王之后先秦卫国孙氏.

广东中山孙氏族谱(香山左埗头)*(选录)

集录本宗族谱记序
    天地间,水滔滔,胡来乎?曰:有源在;木萋萋,曷茂乎?曰:有本在。物亦有之,人固宜然。故家谱之作,于迁析之初者,诚亟而作,于昌炽之日者,尤不容缓,凡以不忘所自也。且支分派别,而不笔之于谱,将世远年湮,有茫然不知其祖宗,视一脉如秦、越者。予郡乐安,望出太原,自苏门而传映雪,不知曾几何时,而衍于南雄府珠玑巷,聚族而居。讵料咸纯年间,因胡妃之难,各姓夜窜潜处,我祖常德不得已,越东莞而住沙头。传及六世祖乐川,问渡铁城,览风景人物,忽至左步头乡,见夫山环水抱,土田饶沃,跃然兴曰:“是真吾庐也。”遂于是而居之、安之,不复有故乡之想矣。由是惟勤维俭,置宅置庄,并书谱以遗,诚兢兢乎迁析之初者也。迄于今,凡十二世矣,子孙渐蕃,或迁省城,或居别乡,苟失其谱,得毋历世久远,不知所出,而失亲亲之情乎!杰忝读儒书,光宗未能,用怀崇本,谋诸父老,辑成谱帙,俾我族人观瓜瓞之绵绵,思祖宗之庇荫,各廑尊敬之忱,愿我子孙当体一迈之相承,勿泥亲疏之有别,共敦友爱之谊,亦不忘所自之意也云尔,故于是乎序。
                                   雍正元年癸卯岁,十世孙华亭、宗英(杰)谨识。

孙氏族谱(广东东莞上沙)*(选录)

孙氏世系原序
    古帝王锡姓授氏,胙土分茅,姓氏所由来也。予族系出太原,乐安衍派,自汉唐以前,代远年湮,姑弗深考。至宋熙宁时,历官枢密副使,世袭金吾,太始祖温靖公讳固,字允中,号和父,望重朝端,勋铭竹帛。其生平行谊,不能备述。嫡孙常德公讳八郎,号员沙,仕元为杭州刺史,诰授奉议大夫。当元祚将衰,顺宗昏暗,刘福通、陈友亮、张士诚辈蜂起,生民涂炭,靡有宁居。公即洁身去乱,流寓于南雄之珠玑巷,建明太祖定鼎金陵,世泰时和,河清海晏。公之长子贵荣公、次子贵华公、三子贵绍公、四子贵武公复迁宝安。
    贵荣公字子敬,居员头山,与我乡同邑,惟是。
    贵绍公字子厚,居三株竹,又名三多竹。
    贵武公字子伦,居南海各府而各邑。
    贵华公字子贤,居上沙,遂为我乡之始祖,而实则本族之二世祖也。
    是序本于他房房谱抄来,未审作者何人,三株竹又无县名录出,后人有心者而细究焉。
                                   民国庚午拾九年伍月 廿一传侄孙惠南重录


作者:121.12.153.* (2008/12/24 13:08:40)   回复此贴
  回复:孙武孙膑孙权孙中山是否一脉 第 10 楼

切实的说,如果孙中山只是一介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丰功伟绩,那他的后代只会根据他家里简陋之家谱所记的祖籍在东莞.<予郡乐安,望出太原,自苏门而传映雪.然后南迁至广东.>
    然而客家人出身的罗香林教授感情上制造了孙中山祖籍在纯客住县的紫金,否定了孙中山的家谱.当然不排除当时政治上的需求,孙中山的祖先孙连(琏)昌是一位抗清义士的可能.而东莞说其先祖仕元为杭州刺史。

作者:121.12.153.* (2008/12/24 17:31:3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3 每页5条 当前2/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孙氏论坛  执行时间:597.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孙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