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孙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孙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盐城市.阜宁县.板湖镇.孙老庄修谱 第 26 楼

历史上常州孙姓来源,从现有的府县志和谱牒史料中可以考证的主要有以下几支:据《毗陵孙氏宗谱》谱序载,此族孙氏,先世可以追溯到吴越时军事家孙武(孙武卒于姑苏,墓在苏州)。始祖孙文虎,为南宋末浙东安抚使,世居凤阳府定远县昌义乡大板塘桥。元末朱元璋起兵时,其孙嗣祖、兴祖及曾孙继通、继达随同征战。其中兴祖、继达参加攻克江宁、溧水、宜兴、常州、无锡等府县,战功卓著。兴祖升任指挥使,洪武帝赐宅宜兴县,后裔遂居宜城及官村等地。继达升任总制,赐宅第于常州城内,即今南大街孙府弄,子孙遂入籍常州,继达为迁常一世祖。他把家安在常州后,又镇守滁州,远戍海南,远征陕甘,任凉州卫指挥使,在平定蒙蛮族后,卒于回师途中。其第三子孙泰随父征战,升任北平都指挥使,战死于怀来战役中。其后世中,明孙慎行为孙继达第八世孙。清孙星衍为第十四世孙。在常州,此支孙姓已衍至第二十八世。这支孙姓后裔主要居于常州郡城,迁居他地者主要有:第十六世思祖、义祖在清雍正时迁居宜兴城关,增焘迁居邓村,学熙迁居武进寨桥灵台。第十四世崇礼于康熙初年因官偕子自玉、自珍迁居湖广武昌。之骅迁居武进奔牛黄泥坝村。第十二世胤鹤在崇祯间迁居金坛县城。第十七世孙在乾隆间因从军远戍广西龙州,后派未归。福载因从军远戍甘肃天水关,子孙未归。第二十二世元茂、元觉兄弟于嘉庆间同迁苏州。钟英因官于湖北,子孙未归。

作者:58.219.182.* (2009/2/14 17:14:15)   回复此贴
  回复:盐城市.阜宁县.板湖镇.孙老庄修谱 第 27 楼

另据《毗陵蓉湖孙氏宗谱》(孝荫堂藏版)记载,此族迁常始祖是孙吴会,他与“毗陵孙氏”的迁常一世祖孙文虎是族兄弟(均为五世祖孙沂之后)。孙吴会,字楚望,生于宋嘉定三年(1210),南宋端平年间进士,初任无为监军,历六任,于淳年间(1241—1252)转常州知府,卒于咸淳元年(1270),享年61岁,子孙遂入籍常州。至第十一世孙敦仁,始迁蓉湖(今武进芙蓉、无锡玉祁境)西澜港,敦仁为迁蓉湖一世祖。后世中,第六世子昌于嘉靖年间迁居江阴申港。第八世以卿于顺治年间迁居锡邑西乡陆区桥唐家浜。第十世子茂、子英兄弟同迁五牧孙巷。继茂于乾隆年间迁无锡河闸口大孙巷。第十二世朝阳自蓉湖迁居常州城内青果巷。

作者:58.219.182.* (2009/2/14 17:17:19)   回复此贴
  回复:盐城市.阜宁县.板湖镇.孙老庄修谱 第 28 楼

据《武进礼嘉孙第桥孙氏族谱》(燕贻堂藏版)载,该谱是宋代吏部、户部尚书孙觌的家谱。先世居金陵,孙觌晚年曾谪贬象郡(今广西崇左县),流寓10年,归居太湖马迹山,后又居武进西徐里,即今礼嘉住基上村。卒后葬于武进走马塘姜家头(今政平禹城)。谱中记述孙觌曾祖孙顼(字乐善)为迁常一世祖,孙觌为迁常第四世。孙顼生五子,长应龙、次应祥、三应期、四应奎居于武进严庄,另有谱牒记载。五子应时,生一子孙治,治生三子,长子孙观因官徙居河南,后世无考。三子孙岘,徙居山东。唯次子孙觌居于常州郡南孙第桥(今属礼嘉)。觌又生三子,长子琮为前房分祖;次子珀为中房分祖;三子为后房分祖。后世分迁数十处,其中前分迁居有:第十九世蘅迁居礼嘉桥,芹、藻同迁南大河。第十四世际泰、际玉,第十五世澄、世允迁居天黄荡(今名天皇堂)。振声迁汤家弄,时鑫迁居尖上村,时溶迁居后埸村,左溪、齐直迁居居巷。第二十二世国珍迁居邵圩。中分迁居有:第十三世履端迁居杨桥。第十九世一茗、一龙同迁土山村,云程迁居东占桥。第二十六世富艺迁居运村谭庄,敬川迁居南宅塘桥。后分中迁居有:第十三世迁居马口村(今洛阳孙家头),达尊迁居后埸村。第十九世一良迁薛庄岸,钦、钺迁居洛阳孙家头。第二十二世廷辅迁居坂上前家村,瑞坤迁居周水桥。此族孙姓迁常已达980年,子孙繁茂,瓜绵椒衍,至今已衍为三十六世,约有族人4000余人,近现代有许多族人迁居海内外,迁居常州市区者尤多。

作者:58.219.182.* (2009/2/14 17:17:54)   回复此贴
  回复:盐城市.阜宁县.板湖镇.孙老庄修谱 第 29 楼

另有一支名为“毗陵竹园富春堂孙氏”,先世居浙东,始祖孙信,宋室南渡时居京口(镇江),传十四世孙经,于明初迁居常州竹园里。另有一支“溧阳敦家堂孙氏”,始迁祖孙旭,系宋龙图阁大学士孙九世孙,随宋室南渡,后因权奸贾似道当政,隐居不仕,家于平陵之西。此族孙氏迁溧700余年,后世中有迁居常州城内及卜弋、夏溪、东安诸地。

    常州历史上孙姓人士多文学、史学、藏书、书画、工程界人士:孙觌(1081—1169),字仲益,宋代晋陵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靖康之变,专附和议,后贬岭外,归后循例提举鸿庆宫。以诗文名世,与汪藻、洪迈、周必大齐名。幼聪,苏轼来常借寓其家,觌5岁,已读书,轼出上联试之:“衡门稚子器”,觌应声对曰:“翰苑先生绵绣肠”。苏轼见其才思敏捷,谓然叹道“真与器也”,乃为之取名“觌”。事见《常州府志》。其著作《鸿庆居士集》等编入《常州先哲遗书》。孙珑,字从吉,明宣德年间召入直内廷,官至侍御、新安知府,著名书画家,画翎毛草虫全以彩色挥写,自成一家。画梅亦别致,时称“孙梅花”。山水宗米芾,其画今藏故宫博物院。孙慎行(1565—1632),唐荆川外孙,明万历进士、探花,天启初礼部尚书,著《玄晏斋集》、《孙文介公集》等16种,《明史》有传。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慎行六世孙,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榜眼,授编修。以骂和不留馆,改刑部主事,官至山东督粮道、权布政使。深研经史百家,尤精于经学、金石学、校勘学、语言学、目录学等。一生勤于著述,撰辑成书25种277卷。好藏书,所藏书籍编为《孙氏祠堂书目》,收书2192种46460卷。卒后葬青山门外芦墅。孙士熊(1906—1958),字有芳,漕桥东街人,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工程系,任治淮委员会工程师,后赴英国深造,归国后任川康公路大桥总设计师,治淮委员会局长,建国后任南京水利科研所总工程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专家。


作者:58.219.182.* (2009/2/14 17:18:51)   回复此贴
  回复:盐城市.阜宁县.板湖镇.孙老庄修谱 第 30 楼

确定《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为孙吴会所修:
1、统宗谱“咸淳七年辛未岁春月吉旦赐进士朝奉大夫裔孙吴会谨叙”《孙氏复修统宗族谱叙》:“曰伏伽公仕唐高祖拜御史中丞谏射,上悦,由具州迁山东青州之麻子乡;曰瞻公,为都督参军;曰达公为谏议大夫;曰万登公,字子庸,有勇略,智绝人,咸通五年功授金吾上将,兼领南道节度使,七年凯旋,道经海宁,爱风土之胜,由山东青州迁新安之唐田黎阳乡家焉,子孙蕃衍,散迁诸郡;曰侁公,为睦州录事;曰敏公,岭南节度;曰罕公,为辰州太守;曰若容公,为都督参军;曰若海,逸德不仕,迁婺源;曰大公,迁坑口;曰子厚公,迁草市;曰时华公,谏议大夫;曰学蛟公,为礼部侍郎;曰兴公,为宣议大夫,迁湖溪;曰元会公,为常州太守,复修源流统宗族谱;曰元文,迁严州之淳安;曰元株,迁宣城之旌川;曰元俊,邑庠生,同修世谱。仰稽先烈,彰且美矣……”
这篇序中,有几个问题,尚待猜读。因内有“曰元会公,为常州太守,复修源流统宗族谱”之句,想若为本人所撰,在本名下加一“公”字,似不合情义。但后来发现在前有“曰若海,逸德不仕”,也没加“公”字;在后有元文、元株、元俊也没加“公”字,元文、元株、元俊名字后不加“公”字可解,盖诸人为其同辈而年龄小于他,但在前的“若海”名字不加“公”字就有些费解。是不是排字工人在排字时漏排?而“元会”名后加一“公”字,或排印工敬重元会,多加了一个“公”字?
因本序最后半叶只“当不我弃矣”五字及落款,故曾疑此序或非孙吴会所撰,尽管文义与上半叶相接。但查阅统宗谱,前半部分至世系,除此序版心为大字外,余皆为小字(统宗谱全本版心只大、小二种字体),似无用他序相接的可能。再,就算本序真非孙吴会所撰,亦当为同时代人所作,才与“公”字加与不加相合。若后辈所为,每人名下非得都加上一个“公”字,以示敬崇。
2、统宗谱世系四十二叶“元会”:“继名吴会,以明经登进士,监无为军崐山镇,开庆元年拜常州太守,授朝奉大夫,作《雷溪亭记》,重修统宗世谱。生于嘉定七年四月二十九日丑时。夫人何氏,早卒,继方氏,生一子”
在世系二十三世以前(包括二十三世),配偶均作“孺人某氏”,至孙吴会这一辈始,配偶均作“娶某氏”。只有在吴会自己的名下作“夫人何氏,早卒,继方氏,生一子”,此合本人的笔意。
3、统宗谱世系只修至咸淳七年,前详后略,越到后面则只有一个名字和生年,再也不见配偶及卒年,盖因修谱时此辈人尚幼也。

作者:sunqingzhu (2009/2/18 20:22:0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7 每页5条 当前6/12页 首页 上一翻页 [6] [7] [8] [9] [10]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孙氏论坛  执行时间:1,736.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孙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