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俞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俞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斗门俞氏的祖源 第 6 楼

绍兴斗门汇头俞氏祖源质疑
俞昌泰
斗门,古称陡亹,位于绍兴东北。元代,斗门的汇头“居两山之间,潮汐往来,波涛出没,水咸地瘠。”至明代,因有俞姓人陆续迁居此地,故称汇头俞。
    汇头俞氏繁衍至清末民初,名人辈出,如俞明震、俞大维、俞大绂、俞大光、俞启威(黄敬)等,在中国近代史上名闻一时,为世人所瞩目。因此,曾有人把绍兴斗门汇头俞俞明震家族称为“天下俞氏第一家”。
     绍兴斗门汇头俞氏是否属同一支派?俞明震一支的始迁祖又是何人?本文试从这两方面去探索,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目前,曾有人认为汇头俞俞氏属同一支派。2008年3月,笔者与吕山、俞明江先生同去斗门汇头俞同兴台门(即俞明震祖居地)调查,当地俞姓人确认他们分别属于两个支派,即一支由上虞崧城(今松厦)迁来,属7世祖俞珣之后;另一支由绍兴温渎迁来,属7世祖俞珫(珣之弟)之后。同时还发现一位89岁名为俞启丰的老人,自称祖先从本县陶里大木桥迁来,经笔者去陶里调查,当地知情俞姓人也异口同声说“斗门俞是从陶里大木桥迁去的”。由于同兴台门里“启”字辈的人,以前一直认为祖先从上虞迁来,笔者又委托斗门傅儒根先生再去核实。据傅儒根先生回信:俞启丰老先生还是确认祖上从绍兴陶里迁来;另一支祖上从温渎迁去的俞祖根先生还说年轻时到过温渎睦桥祭祖。由此,我们初步可以知道汇头俞俞氏并不只有从上虞崧城迁来的一支,其他还有从绍兴温渎和陶里迁来的俞氏。俞启丰老先生所提供的信息,十分有价值,但本文暂不讨论。
    由于斗门俞氏宗谱存世已少,因此本文仅对留有宗谱的、即俞明震这一支的祖源作一探讨。(以下凡提到斗门汇头俞氏即指该支,不另说明。)
    据《俞氏宗谱》(清光绪戊戍 重修)记载:崧城二十二世俞仁一始迁绍兴斗门,而宗谱却称二十三世俞德昭(字玉山)为斗门始迁祖。此后形成汇头俞氏一族,绵延数百年,成为越中望族。查该谱,近代名人俞明震、俞大维、俞启威等均系该支后裔,且有世系表可供查阅。追溯上虞崧城俞仁一的祖先:一世祖俞庄,六世祖俞稠,七世祖俞珣居新昌,是为五峰派。
    但是,俞稠次子、俞珣之弟俞珫(称杭派)的后裔,现居绍兴华舍街道张溇潭底的俞姓族人却一直流传斗门俞氏是由温渎睦桥俞氏分徙出去的,而且该族年年派代表到睦桥老祠堂祭祖,并到箬帽溇俞亨宗墓地扫墓,直至1948年。当地族人肯定地说,斗门与县内陶里、型塘、膏(高)泽、朱咸(珠岩)、罗坟(门)、横江、潭底、下方桥和睦桥(今称周家桥)同为“十族俞”,即同是庄公十六世俞亨宗之后。
    此说在2007年9月《绍兴潭底俞氏谱》(以下简称潭底谱)回归绍兴图书馆收藏后,得到文字上的印证。潭底谱系民国名幕俞家骥编纂,他生前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俞在旧谱基础上,搜集旁支多种俞氏宗谱,旁征博引,将潭底俞氏的来龙去脉及与十族俞的关系记载得十分详尽。现将该谱有关斗门俞氏一族的情况略举如下:
1、该谱卷三•世系表写道:十五世至二十二世分居酒务桥、温渎睦桥、潭底、陶里、斗门……其始迁斗门者为“俞玉珵,号玉山。详载斗门抄谱”;2、《潭底谱卷八•祠堂略》中记述了清康熙间斗门俞氏与其他九族共建温渎睦桥俞大宗祠,以及以后数次修葺时所捐银两,当年均有碑刻记载;3、睦桥俞大宗祠内供奉俞亨宗夫妇的神位,十族俞提供各自始迁祖的神主陪祀。斗门族所提供的神主上刻有“前明斗门始祖  
的始迁祖完全一致;4、《潭底谱•卷末下•艺文略》中有《五十年游踪宗人记》和《吾家恪士太史旧藏石涛上人山水卷跋》两次提到俞家骥与俞明震的交往经过,初次见面时两人叙及辈份,确认同属庄公三十八世。俞家骥如此写道:“癸丑冬,族兄恪士先生明震自甘肃提学使卸任回京,道经归绥时……相见倾谈,知兄为十族俞中斗门村人”;5、《潭底谱•卷九下•祠堂略》有该族(敦睦堂)祭田俞兼善(亨宗)名下“称字949、950号中田4亩5分,座落下温渎杨家溇底,又名上坟田,飞开九族输粮”字样,该田图号与斗门《俞氏宗谱》(清咸丰甲寅俞家灿、俞家新修)所记一致。斗门谱如此记载:“俞玉山公宗祠祭田开后:称

作者:222.46.179.* (2009/2/14 15:15:32)   回复此贴
  回复:斗门俞氏的祖源 第 7 楼

绍兴斗门汇头俞氏祖源质疑
俞昌泰
斗门,古称陡亹,位于绍兴东北。元代,斗门的汇头“居两山之间,潮汐往来,波涛出没,水咸地瘠。”至明代,因有俞姓人陆续迁居此地,故称汇头俞。
    汇头俞氏繁衍至清末民初,名人辈出,如俞明震、俞大维、俞大绂、俞大光、俞启威(黄敬)等,在中国近代史上名闻一时,为世人所瞩目。因此,曾有人把绍兴斗门汇头俞俞明震家族称为“天下俞氏第一家”。
     绍兴斗门汇头俞氏是否属同一支派?俞明震一支的始迁祖又是何人?本文试从这两方面去探索,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目前,曾有人认为汇头俞俞氏属同一支派。2008年3月,笔者与吕山、俞明江先生同去斗门汇头俞同兴台门(即俞明震祖居地)调查,当地俞姓人确认他们分别属于两个支派,即一支由上虞崧城(今松厦)迁来,属7世祖俞珣之后;另一支由绍兴温渎迁来,属7世祖俞珫(珣之弟)之后。同时还发现一位89岁名为俞启丰的老人,自称祖先从本县陶里大木桥迁来,经笔者去陶里调查,当地知情俞姓人也异口同声说“斗门俞是从陶里大木桥迁去的”。由于同兴台门里“启”字辈的人,以前一直认为祖先从上虞迁来,笔者又委托斗门傅儒根先生再去核实。据傅儒根先生回信:俞启丰老先生还是确认祖上从绍兴陶里迁来;另一支祖上从温渎迁去的俞祖根先生还说年轻时到过温渎睦桥祭祖。由此,我们初步可以知道汇头俞俞氏并不只有从上虞崧城迁来的一支,其他还有从绍兴温渎和陶里迁来的俞氏。俞启丰老先生所提供的信息,十分有价值,但本文暂不讨论。
    由于斗门俞氏宗谱存世已少,因此本文仅对留有宗谱的、即俞明震这一支的祖源作一探讨。(以下凡提到斗门汇头俞氏即指该支,不另说明。)
    据《俞氏宗谱》(清光绪戊戍 重修)记载:崧城二十二世俞仁一始迁绍兴斗门,而宗谱却称二十三世俞德昭(字玉山)为斗门始迁祖。此后形成汇头俞氏一族,绵延数百年,成为越中望族。查该谱,近代名人俞明震、俞大维、俞启威等均系该支后裔,且有世系表可供查阅。追溯上虞崧城俞仁一的祖先:一世祖俞庄,六世祖俞稠,七世祖俞珣居新昌,是为五峰派。
    但是,俞稠次子、俞珣之弟俞珫(称杭派)的后裔,现居绍兴华舍街道张溇潭底的俞姓族人却一直流传斗门俞氏是由温渎睦桥俞氏分徙出去的,而且该族年年派代表到睦桥老祠堂祭祖,并到箬帽溇俞亨宗墓地扫墓,直至1948年。当地族人肯定地说,斗门与县内陶里、型塘、膏(高)泽、朱咸(珠岩)、罗坟(门)、横江、潭底、下方桥和睦桥(今称周家桥)同为“十族俞”,即同是庄公十六世俞亨宗之后。
    此说在2007年9月《绍兴潭底俞氏谱》(以下简称潭底谱)回归绍兴图书馆收藏后,得到文字上的印证。潭底谱系民国名幕俞家骥编纂,他生前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俞在旧谱基础上,搜集旁支多种俞氏宗谱,旁征博引,将潭底俞氏的来龙去脉及与十族俞的关系记载得十分详尽。现将该谱有关斗门俞氏一族的情况略举如下:
1、该谱卷三•世系表写道:十五世至二十二世分居酒务桥、温渎睦桥、潭底、陶里、斗门……其始迁斗门者为“俞玉珵,号玉山。详载斗门抄谱”;2、《潭底谱卷八•祠堂略》中记述了清康熙间斗门俞氏与其他九族共建温渎睦桥俞大宗祠,以及以后数次修葺时所捐银两,当年均有碑刻记载;3、睦桥俞大宗祠内供奉俞亨宗夫妇的神位,十族俞提供各自始迁祖的神主陪祀。斗门族所提供的神主上刻有“前明斗门始祖  
的始迁祖完全一致;4、《潭底谱•卷末下•艺文略》中有《五十年游踪宗人记》和《吾家恪士太史旧藏石涛上人山水卷跋》两次提到俞家骥与俞明震的交往经过,初次见面时两人叙及辈份,确认同属庄公三十八世。俞家骥如此写道:“癸丑冬,族兄恪士先生明震自甘肃提学使卸任回京,道经归绥时……相见倾谈,知兄为十族俞中斗门村人”;5、《潭底谱•卷九下•祠堂略》有该族(敦睦堂)祭田俞兼善(亨宗)名下“称字949、950号中田4亩5分,座落下温渎杨家溇底,又名上坟田,飞开九族输粮”字样,该田图号与斗门《俞氏宗谱》(清咸丰甲寅俞家灿、俞家新修)所记一致。斗门谱如此记载:“俞玉山公宗祠祭田开后:称

作者:222.46.179.* (2009/2/14 15:15:33)   回复此贴
  回复:斗门俞氏的祖源 第 8 楼

字949、950号中田三分九厘,此系睦桥敦睦堂宗祠祭田飞开各族输粮” 。查《潭底谱•卷九•祠堂略》也有“称字949、950号中田三分九厘”与斗门谱内一样大小的祭田一块。这足以证明数百年来,斗门汇头俞俞氏不但一直以子孙的名义去祭祖,而且还得到温渎睦桥始祖俞兼善名下的祭田一块;6、《潭底谱》有斗门族在内的十族俞共去温渎睦桥祭祖并到其西北亨宗公墓地扫墓的记载,每年一次,风雨无阻。
以上六点,不难看出,斗门汇头俞俞氏一直与温渎俞氏保持宗族联系,而且是以子孙身份祭祖的。这一点从《觚庵诗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俞明震著•马亚中校点)中找到佐证。
《觚庵诗存》第一六三页有一篇名为《山阴斗门汇头俞氏宗祠祭田碑》的碑文,值得世人注意。该碑文为族人俞嘉谟于康熙年间所撰,□彦、应华立石。关于祖源,俞嘉谟写道:
“吾俞氏自河间随晋而求者也。有宣城将军,《晋史》载其语曰:『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可负国也。』即吾祖也。当是时,家于歙。至唐,有三府君家于婺源。至吴越之睦州刺史,乃家桐庐,其入越也。宋宣和间越州判官始家会稽于是秘书少监至可一府君,家于山阴温渎乡而墓在焉。至玉山府君,于元末家迁斗门,传十世矣。其源甚远,其流甚涣。近自少监而下,分派于大江南北,浙水东西,且不胜计,惟此十世聚族于斗门者,朝夕相见也。”这里,俞嘉谟明白地告知后裔:“秘书少监”(即俞亨宗)是斗门汇头俞氏的祖先。
《潭底谱》收录的《山阴斗门俞氏谱序》内有一段话,也能旁证汇头俞是从温渎俞迁衍而来。该序作者俞应华(即康熙间为汇头俞氏宗祠祭田碑立石者)写道:“吾俞氏之先讳附者,佐神农氏以医药济天下……至自庄府君而下六世祖稠府君为睦州刺史,生四子:珣、珫、玢、玗。或为剡邑派,或为杭派,或为汴派,或为明派……予搜辑旧闻,匪朝伊夕,始得条例而联贯之。自庄府君而下凡十五世(十族俞共奉亨宗父俞梁为迁越一世祖,俞梁为庄公十五世),又自玉山府君而下凡七世。世次有伦,昭穆不紊,诚承先垂后之实录也。”
从“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孟春郡禀生三十二世孙应华敬撰”的这篇序文中,笔者发现汇头俞始祖“玉山府君”应该是潭底谱中的俞玉珵,而非俞德昭。因《潭底谱•卷二》第51页有如此记载:“玉珵,号玉山,子忠公三子,迁居斗门。详载斗门抄谱。”查世系,俞玉珵为庄公二十六世。自俞玉珵而下至俞应华正好是七世。如果“玉山府君”为俞德昭的话,查光绪戊戍重修的《俞氏宗谱》,他是庄公第二十三世。自俞德昭而下至俞应华已经十世,相差三世之多。从斗门人俞嘉谟、俞应华留下的文字资料中,我们找到了斗门汇头俞氏数百年来一直到温渎睦桥祭祖的答案——即他们把俞玉珵作为自己的始迁祖。可惜的是,潭底谱所指的“斗门抄谱”至今尚未发现,使斗门汇头俞氏祖源蒙上了谜团。
那么,在康熙年间有谱记载祖源并一直去温渎祭祖到1948年的汇头俞氏,为什么在咸丰年间修了祖先为上虞崧城人的新家谱呢?他们是什么时候才找到新祖宗的?找到新祖宗后,为什么还要再去温渎睦桥祭祖呢?个中缘故,实在令人难以捉摸。因此罗列资料,以待行家破译时参考。


作者自注:文内所引用旧谱中的文字均系繁体,且无标点,笔者一律代以简化字,并加标点。


作者:222.46.179.* (2009/2/14 15:17:37)   回复此贴
  回复 7:回复:斗门俞氏的祖源 第 9 楼

考乡进士玉山府君
      蒋         之神位”字样,此始祖名讳与斗门《俞氏宗谱》
妣孺人    氏太君
      戴
的始迁祖完全一致

作者:222.46.179.* (2009/2/15 12:16:2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9 每页5条 当前2/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4)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俞氏论坛  执行时间:2,570.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俞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