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序言 2008-6-5 9:03:08 http://www.yuszp.com 国家强大,人民安康,改革开放,族人思路,视野宽广,深知科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致富路;同时缅怀祖先艰苦创业,奋斗图强宝贵精神财富,寻根溯源,为本族人的共同愿望。 近些年来,郁氏族人多次座谈回忆,奔走寻访,参阅胡集、沭阳等郁氏族人保存完好族谱,相传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前,郁氏族人居住在晋阳(今山西省),后迁居全国各地,十六世界间,久居苏州一带的郁氏族人又分流涟水佃湖荡(今郁大庄)、北集、响水(徐郁、双套、顾庄)、淮安(顺河、车桥)、滨海、淮海,还有流迁浙江长兴、眉山等地。十九、二十世纪年代,因工作、求学等原因,郁氏族人又迁往南京、常州、苏州、上海、杭州、武汉、青岛、甘肃、北京等地。 佃湖荡地势低洼,芦苇漫人,杂草丛生,初为水乡泽地。先人扛土担泥,垒叠屋基,结芦而居,渔猎为生。随着沧桑变化,郁氏人口不断增加,开荒地,种植五谷,繁衍生息。但十年仍有八、九年水灾九不收,若能遇到一年收,小麦面馒塞阴沟一粘饭锅巴打墙头。"直到解放后,疏浚沟河,根治水灾,人民生活才有了保障。 郁大庄族人称老庄,沿一条河北叠基建屋,座北面南,前后两排而居,村头河间架一小跳,供行人和肩挑、推车、牵驴、赶马的盐贩和南来北住的客商之便故因郁小跳成名。氏族有大小族墓各一座,大老族墓位于郁大庄北一千多米处,墓莹占地八、九亩,墓高近10米,墓南立有石碑,四周竖石柱,让人既敬又畏;大老族墓南有条东西向走道,连接着两个面向朝阳的小郁庄多户居宅;墓北几十米处有一条沟渠,护卫着大老族墓.小老族墓紧邻郁大庄东北角,占地五、六亩,墓旁长有多棵青松,墓南有一方形大塘,水面几十亩,名为公塘(亦称宫塘),墓东北向有护墓河圩.环卫小老族墓,郁姓族人,延续常来大郁庄向大,小族墓进香,搭台演戏等多项忌族仪式. 郁氏家族原本有谱,因保管不好而遗失,寻根问祖,探本溯源是郁氏家族几辈人的多年愿望。此次修谱族人所愿,众望所归,群策群力,多次距议回忆,四方奔访寻查,续修委员会成员还走访胡集、沭阳、连云港郁姓族人,收获颇多。 综上所述,郁氏宗谱续修委员会一致意见,暂定一世族名从"伟"字到"兴"字辈为十四世,下无留字。由于无原族谱可稽,上溯难度较大,仅能上溯到六世辈,辈字为"单字",七世"步";八世"风"、"春";十二世"绍"。今后郁姓辈份起名用字,一律按规范字顺序使用在中间,不可随意颠倒使用。婚进郁族生男生女,均应名正言顺上谱。 郁氏族谱初步修成,方遂族人多年所愿,但因无原族谱可依,尚不完善,故暂定"续谱",简称统谱,待嫡族发现有据可循,再补上缺,望族人倍加关注;期盼后辈每三四十年或若干年后再续修族谱。 郁氏族谱修十四世,数百年来,变化太多,近几十年来,郁氏族人 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已有国家高、中级职员和博士,大学生及医生、工程师等若干人,部分族人已走上富裕之路。此次郁氏修《续谱》旨在承前启后,既往开来,启迪后人,以慰先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