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孙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孙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盐城市.阜宁县.板湖镇.孙老庄修谱 第 6 楼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唐朝以前“太原之族有岚州刺史昉,生存进,安定太守。”可是有关古籍中找不到孙昉与孙存进其人及其家族的资料。还是《元和姓纂》上的记载都有史籍可查,其“太原中都”后说:孙资“生南阳太守宏,宏生晋冯翊太守楚,生纂,生绰、统,从父弟盛。”以上孙资家族,包括孙宏、孙楚、孙纂、孙绰、孙盛,都是魏晋时期的名人。有较完整记载的是《世说新语•叙录》中的《太原中都孙氏谱》。
    孙资在《三国志•魏书》中有传,东汉建安年间,受曹操的征辟,曾任县令、参丞相军事诸职,魏建国为中书令,历魏文帝、魏明帝、齐王曹芳三朝,在曹魏典掌机要30年,后拜骠骑将军、侍中,为人宽恕而稳健,颇具政治家头脑和谋略。据载,孙资另有一子谓孙密。
    孙宏继嗣其父爵位,曾封亭侯、离石子,官任南阳太守。孙密也靠父亲功勋,而为骑都尉,据《世语》,后因结交浮华之辈,被免官废锢。孙宏有子孙楚,字子荆,《晋书》有传,谓其恃才凌傲,卓尔不群,故年40余,始入仕途,由参军迁佐著作郎,与将军、同僚忿争,又湮废多年,所以直到晋惠帝时,孙楚才得以出任冯翊太守、讨虏将军,没几年就过世了。其写作才华出众,留有赋、书、奏议等作品,为著名文学家。
    孙楚有三子:孙众、孙询、孙篡。孙众未仕而早终。孙洵为颖川太守。孙篡虽史书上只见名字而不见事迹,不过他的二个儿子:孙统、孙绰,《晋书》上都有传。《孙绰传》中说,孙绰“袭爵长乐侯”,说明其父孙篡在世时官位不低,曾赐长乐侯之爵。
    孙洵之子孙盛,字安国,亦为东晋名士,《晋书》有传。曾任佐著作郎,出补浏阳县令。历任将军陶侃、庚亮、庚翼、桓温都请孙盛为府室参军、廷尉正诸职,后平蜀进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入朝又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72岁时去世。博学而有医卜、易象和历史方面著述,是玄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有二子:孙潜和孙放。孙潜字齐由,为豫章太守。孙放字齐庄,幼年就很聪明,后官任长沙相。
    孙统字承公,善于写作,时人以为有其祖父孙楚之文风。征北将军闻名徵为参军,然孙统辞而不就。其性喜好自然山水风光,曾为吴宁(今浙江东阳县东)县令,居职不留心繁琐事务,纵意于旅游,这一带名山胜川,无不穷究浏览,可谓古代旅游大家。后任余姚县令而卒。其二子:孙腾、孙登、孙腾字北海,亦以博学著称,官至廷尉。孙登喜好名理之学,曾注《老子》,流行于世官任尚书郎。
    孙绰字兴公,曾任著作佐郎,征西将军庚亮请为参军,又补章安县令,微拜太学博士,再迁尚书郎。后转任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时大司马桓温欲进行北伐,提出移都洛阳,众臣虽知不可却不敢先谏,而孙绰上疏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全面北伐的备件尚不具备,希望朝廷“增修德政,躬行汉文简朴之至,去水惠,节游费,审官人,练甲兵,以养士灭寇为先”。桓温见表不悦,最后还是自取败绩。孙绰时以文才称世,亦是著名文学家。有子孙嗣,据说文章有其父之风,官至中军参军,可惜早亡。
    《太原中都孙氏谱》载,孙放有子孙秉,孙秉子孙康,官任起部郎,即为历史上因家贫无油,晚上用雪反映月光来读书而出名的孙康。正是因为孙康这一刻苦读书的故事常给后人以激励,且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太原孙氏的堂号,便称为“映雪堂”。
    另据《宋书•臧质传》载,南朝刘宋时的孙冲之,是孙盛的曾孙,官至右军将军、巴东太守。《南史》载,官居骠骑鄱阳王参军事的孙伯翳,是孙盛的玄孙、孙放的曾孙。而孙伯翳的父亲,也就是孙盛的曾孙、孙放的孙子:孙康。此处说孙放为晋国子博士、长沙太守,恐怕有误,太守之家不至于如此快的潦倒,还是《晋书》说孙放“终于长沙相”较为可信,《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孙放别传》也说“卒长沙王相”,而孙放之子孙秉无官任而使家境中落,这样便引出孙康映雪读书之一幕。
    《南史•文学列传》中,还记有一位太原中都的孙氏名人:孙诜,字休群,他“爱文,尤赏泉石,卒于御史中丞。”官位还相当高。从以上所载看,当时太原孙氏宗族很是繁盛,并且名人辈出。
    五代十国中的北汉国,正占据以太原为中心,包括平遥县在内的一片土地。北宋初年在攻打北汉国的过程中,采取了通过大规模强迫移民以削弱其国力的措施,“尽驱其民分布河(黄河)、洛(洛阳)之间”,结果将该地区70%以上的人民,约二三十万之众南徙,以开封、洛阳为中心的京畿及其周围地区,成为北汉国民的主要迁入区。可以推测,太原中都孙氏也由是而南迁散居,致辞使如今孙氏谱系自称为太原中都后裔者,寥寥无几。

作者:117.80.58.* (2009/1/22 20:23:11)   回复此贴
  回复:盐城市.阜宁县.板湖镇.孙老庄修谱 第 7 楼

苏州(吴郡、吴江、吴县、长洲),有隋代著名画家孙尚子(后有传)。宋末有孙锐,宋亡隐居,著有《耕闲先生集》。明代孙从龙,隆庆进士,官刑部员外郎,后迁广信副使。还有书画家孙朗中、孙玮和木版刻工孙训。明末孙兆奎,在吴江起兵反清,战败而死。清代有造镜专家孙云球(后有传)。康熙进士孙岳颁,官礼部侍郎,善书法,凡御制碑版,必命之书。文人孙岵瞻,著有《闻籁阁集》。孙立纲,工诗及古文词。孙梁,嗜金石学,间刻小印,有汉人遗韵。孙义钧,博学,工隶、楷,精小学,尤精天文律象及诗词、画艺、篆刻,靡不通晓,自署月底修萧馆主人。画家还有:孙光灏,所画山水秀逸,怒浪飞涛,颇臻豪放。孙叔美善画,与父孙桃溪齐名。孙延,自号九梅居士,工诗、词、篆、隶,善写生墨梅。孙阜,善画,其子孙威凤传父业,供奉内廷。孙贤,善画花鸟。……当代学者有孙德谦,孙润宇等。
    清代才女有:画家孙韫玉,善画墨梅,号梅花主人。孙愫,娴经史,工绘画。诗从孙清瑜,著有《茗余小草》。书法家孙云锦,善画与篆刻,有《印禅室诗集》。
    无锡(金匮),北宋末年在无锡出了一个副丞相孙近,字叔诣,崇宁二年进士,累官吏部侍郎、直学士院,以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明代孙继皋,万历进士,累官礼部侍郎,著有《宗伯集》。凉州卫指挥使孙泰,迁北平都司,战死。清代孙希朱,潜心性理之学,著有《仰晦先生集》。孙槐,著有《禹贡椎指要删》。孙寅,官颖州知州,善画工诗。其他书画家有:孙介石,善临古画。孙其业与孙元超,皆工山水。孙显、孙思敬父子,画承家学。孙揆均,能诗工画。孙开和孙闻,书画俱工。还有女画家、诗人孙旭英,能诗善画,且懂医术,著有《峡猿吟》。子文学家孙诵昭,著有《寒灰吟草》、《养拙斋书画课》。
    清代孙永清家族最为显赫。孙永清,字宏度,乾隆举人,累官贵州布政使、广西巡抚,风土民情一出于诗,著有《宝严斋诗集》。弟孙藩,监生出身,官至安徽布政使。子孙尔准,定平叔,嘉庆进士,累官汀州知府、江西按察使、安徽和福建巡抚,擢闽浙总督,垦田减租,兴修水利,剿捕盗匪,颇显政绩,书法笔意称似赵孟頫(fu),著有《泰云堂集》。尔准有2子:孙慧惇(dun),利津知县;孙慧翼,兵部员外郎。
    常熟(昭文),明代孙七政,能诗,著有《松韵堂集》。嘉靖举人孙楼,官清州府推官,书室名博雅堂,藏书俞万卷,喜闭门校雠,著有《丽诗百韵》、《百川集》。戏曲家孙柚,字梅锡,有《琴心记》。孙艾,肆力于学,喜结庐交游,亦善画山水,著有《西川集》。明贡生孙永祚,入清隐居,著有《雪屋文集》。清代有诗人、翰林院庶吉士孙原湘,亦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孙从添编《春秋经传类求》。孙录,明亡不仕,工诗及书法。孙镐,官潞安知府,能诗、工书、善画。其他书画家还有:孙度,善画山水及人物。孙绿,指墨花卉俊雅。孙齐鉴,工诗书。孙崖,精画人物,又以鼓琴得名。孙从嘉,善画花鸟。孙冕,善写真,工花鸟。孙藩,善山水。孙继谟,善画竹。
    这一带孙氏族人中有一些家族为安徽休宁孙氏族人的分支。如《港下孙氏续修宗谱》载,元末时,其休宁族人中一支由常州迁琴川(今江苏常熟),再迁锡山(今江苏无锡)之怀仁乡杨梓里港下。其后裔分居沙村、孟里、西漳、堰头兜、盛塘、桑园墩等地,家族规模不小。《孟里孙氏宗谱》是记其休宁族人在明代时迁居孟里(今无锡市石塘湾),现无锡市孙氏居民,亦多为该族后裔。《义村孙氏续修家乘》是记其休宁族人在明代时迁居无锡南门之百渎巷,再迁义村。后裔居邑仓桥、黄泥坝、濮巷、玉祁等地。《新安孙氏家乘》记,直至清代,仍有一支族人由新安(休宁)迁来无锡定居。
    《常熟孙氏宗谱》和《沙州孙氏支谱》载,其家族也都由安徽休宁迁来,族人发展繁盛,分别居住泗港、平凝沙宗山圩、大圩埭一带,有迁善港、范港、郁家桥、万年圩、七里庙、五圩埭、永盛圩、龙王庙、杨舍西门、南阳沙者,又有迁盱眙县石佛街、宿州城、沐阳、清江、常熟梅里、苏州宝带桥诸地。俨然一大孙氏宗族。
    其实,整个江苏南部,还包括江阴、溧阳、仪征、南京、扬州诸地,孙氏族人都有相当的居住规模,其迁徙渊源也是来自邻省各地。其中应以富阳孙氏为主,不过有如此多支安徽休宁族人迁来,说明这里山东乐安孙氏的后裔也是不少的。

作者:117.80.58.* (2009/1/22 20:25:59)   回复此贴
  回复:盐城市.阜宁县.板湖镇.孙老庄修谱 第 8 楼

系统提示:你输入的字数越过2000字!

作者:117.80.45.* (2009/1/30 10:29:51)   回复此贴
  回复:盐城市.阜宁县.板湖镇.孙老庄修谱 第 9 楼

《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
简称:
统宗谱:《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不分卷,宋咸淳七年(1271)孙吴会纂修,孙元俊协修,经折装一册

成化谱:休宁《新安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孙新德纂修,成化4年(1468)刻本,据元大德十年孙廷瑞修本递修

江苏谱:《新安孙氏江苏统谱》四十八卷首一卷,民国十六年伦叙堂木活字本,四十八册。

江阴谱:江阴《澄江孙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二年余庆堂木活字本,二十二册
四种谱之关系:
1、均以孙万登为青州迁休宁(新安)始祖;
2、以孙吴会为迁江苏始祖;
3、孙吴会为统宗谱主修;
4、成化谱中收录孙吴会资料多篇,
5、江阴谱载录成化谱序、旧序及艺文多篇;
6、成化谱与统宗谱为同一家族。孙吴会和孙廷瑞均为休宁人,孙吴会撰有《雷溪亭记》,雷溪在草市,“距休宁邑四十五里”(语见孙吴会《雷溪记》)。成化谱、江阴谱各收录孙吴会所撰《雷溪记》,又成化谱中亦收录永乐孙德洪撰《雷溪记》
江阴谱:
十八世裔孙梦熊谨志“甲辰(光绪三十年)重修宗谱后志”云:“……今吾族自元季千一公(谱作孙吴会子)为平江录事司主司,遂居于琴川之跨塘桥,生有丈夫子三人,长宗元另详,次君奭,三君美,不几时而君奭公子庆三公分居本邑西洋桥,即为西洋桥始祖。君美公子子林公分居本邑横溪,即为横溪始祖。历传未久,子孙未繁,无需谱牒。迨明嘉靖间有六世祖鼎公恐延及后裔丁众世远致难稽考,始手录世系图及序先代事迹,以遗后人。复得廷瑞、新德诸公谱序、源流,传为家宝。至我朝定鼎以来,族属益蕃,初辑于康熙戊午,大修于乾隆丁巳,续修于嘉庆乙丑,再修于同治己巳……”
可知江阴孙氏在嘉靖间已得到了成化谱(或部分,至少有廷瑞、新德诸公谱序、源流)。


作者:117.80.45.* (2009/1/30 10:32:44)   回复此贴
  回复:盐城市.阜宁县.板湖镇.孙老庄修谱 第 10 楼

首先,确定《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为孙吴会所修:
1、统宗谱“咸淳七年辛未岁春月吉旦赐进士朝奉大夫裔孙吴会谨叙”《孙氏复修统宗族谱叙》:“曰伏伽公仕唐高祖拜御史中丞谏射,上悦,由具州迁山东青州之麻子乡;曰瞻公,为都督参军;曰达公为谏议大夫;曰万登公,字子庸,有勇略,智绝人,咸通五年功授金吾上将,兼领南道节度使,七年凯旋,道经海宁,爱风土之胜,由山东青州迁新安之唐田黎阳乡家焉,子孙蕃衍,散迁诸郡;曰侁公,为睦州录事;曰敏公,岭南节度;曰罕公,为辰州太守;曰若容公,为都督参军;曰若海,逸德不仕,迁婺源;曰大公,迁坑口;曰子厚公,迁草市;曰时华公,谏议大夫;曰学蛟公,为礼部侍郎;曰兴公,为宣议大夫,迁湖溪;曰元会公,为常州太守,复修源流统宗族谱;曰元文,迁严州之淳安;曰元株,迁宣城之旌川;曰元俊,邑庠生,同修世谱。仰稽先烈,彰且美矣……”
这篇序中,有几个问题,尚待猜读。因内有“曰元会公,为常州太守,复修源流统宗族谱”之句,想若为本人所撰,在本名下加一“公”字,似不合情义。但后来发现在前有“曰若海,逸德不仕”,也没加“公”字;在后有元文、元株、元俊也没加“公”字,元文、元株、元俊名字后不加“公”字可解,盖诸人为其同辈而年龄小于他,但在前的“若海”名字不加“公”字就有些费解。是不是排字工人在排字时漏排?而“元会”名后加一“公”字,或排印工敬重元会,多加了一个“公”字?
因本序最后半叶只“当不我弃矣”五字及落款,故曾疑此序或非孙吴会所撰,尽管文义与上半叶相接。但查阅统宗谱,前半部分至世系,除此序版心为大字外,余皆为小字(统宗谱全本版心只大、小二种字体),似无用他序相接的可能。再,就算本序真非孙吴会所撰,亦当为同时代人所作,才与“公”字加与不加相合。若后辈所为,每人名下非得都加上一个“公”字,以示敬崇。
2、统宗谱世系四十二叶“元会”:“继名吴会,以明经登进士,监无为军崐山镇,开庆元年拜常州太守,授朝奉大夫,作《雷溪亭记》,重修统宗世谱。生于嘉定七年四月二十九日丑时。夫人何氏,早卒,继方氏,生一子”
在世系二十三世以前(包括二十三世),配偶均作“孺人某氏”,至孙吴会这一辈始,配偶均作“娶某氏”。只有在吴会自己的名下作“夫人何氏,早卒,继方氏,生一子”,此合本人的笔意。
3、统宗谱世系只修至咸淳七年,前详后略,越到后面则只有一个名字和生年,再也不见配偶及卒年,盖因修谱时此辈人尚幼也。
关于孙吴会其人:
《至顺镇江志》卷四、一九:孙吴会(?一二七○),字楚望,号霁窗,晚号牧隋翁,淮安(今属江苏)人,居京口。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宝祐间为沿江制置司参议。景定五年(一二六四),知常州。度宗咸淳六年卒。有《煮石吟稿》,已佚(此见网络搜索)。

统宗谱:(世系四十二叶)元会 继名吴会,以明经登进士,监无为军崐山镇,开庆元年拜常州太守,授朝奉大夫,作《雷溪亭记》,重修统宗世谱。生于嘉定七年四月二十九日丑时。夫人何氏,早卒,继方氏,生一子(廷用,见世系吊图第六叶)。

成化谱:(世系第七叶)十二世 千二知府吴会,字楚望,号霁窗,晚别号牧坡,玠公长子。 襟度恢廓,外粹内刚,诗文不尚绮靡,多游诸老之门。信庵赵公于公尤厚,当世利弊莫不练核。父朝请公玠装岁渡淮,家于六安之霍山。以嘉定庚午六月二十七日生,长刻意勤学,登端平乙未第,授迪功郎,监无为军,改差淮西运幹,转从事郎,淳祐八年己酉侍父归,展墓(小字注:有省墓诗),历六任,转知高邮县,又八任,转知常州,以烦言降朝散郎,又三任,咸淳五年以恩例授朝奉大夫,再请归,与族属叙旧,留连数月,谒審坑天王祠,舁去万登公中段碑,买舟而回。明年十月癸未卒,年六十一,十一月壬申葬鹤林山。娶谢氏,赠安人,先公二十六年卒,继娶许氏,封安人,二子:观复、观蒙。


作者:117.80.45.* (2009/1/30 10:33:2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7 每页5条 当前2/12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孙氏论坛  执行时间:793.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孙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